这本只有162页的32开小书,是西方语言文化大师李赋宁先生的文集,适合广大英语学习者,特别是学生群体作为充电读物。作为大家小书系列当中的一册,该书内容轻松易读,同时又富有营养,值得反复琢磨,细细品味,内化于心,而后外化于行。无论是初级还是更高高层次的英语学习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英语学习》李赋宁笔者有幸在寒假读到这本书,以下内容是书中部分文选的读书笔记和本人感悟的融合,与广大读者分享、共勉。
第一部分:大学生为什么要学英语?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以保证自己顺利毕业或求职方便。这种目的虽显功利,但也无需指责,毕竟考试是目前最为公平且可行的语言水平测试方式。而且,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激励学生奋发。
但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意义不应被我们忽略。要知道,绝大多数学科的经典课本是英文著作(中文翻译往往不能保证原汁原味,甚至出错也难免),全球顶尖的学术成果也是用英文发表。而且这种情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会改变。这意味着英文不够好的大学生会失去与这些智慧成果直接接触的机会(翻译软件固然可用,但是与原文的真正含义总还是有距离,甚至会有误导,谁用谁知道)。李赋宁先生认为,大学生学习英语最重要的目的是借助英语广泛地吸收大量有用知识,从而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提升,为祖国的现代化做贡献。这种学习目的显然要比应付考试更有价值。
从笔者自己的角度来看,除了学术意义以外,学习英语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沟通。沟通是双向的,既是借助英语了解世界,也是使用英语让世界了解中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讲中国故事。语言互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的确能够化解不少误解和冲突。举例而言,最开始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被翻译成“One-belt and One-road Strategy”。在中国人看来这个翻译没什么问题。然而,在英文里,“strategy”具有威胁性的含义,所以后来我们改成了“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了。除了这种误读问题,我国还面临着具有外语表达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的短缺。这种短缺无论在工业领域还是汉语教育领域都很严重。开玩笑地讲,假如有人愿意去非洲工作却对法语一窍不通,那朱一旦也拿他没办法。笔者最近读文献时了解到,我国在孔子学院的教师或志愿者,有很多是外语好,但对儒学一知半解的;当然,可以凭经验推测,读中文或中国历史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大多没那么重视外语。这种情况也是尴尬。不过,换个角度思考,对于正在大学校园的我们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机会?同时抓外语和专业知识既能在给自己提供更多选择,也是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在《英语学习》中,李赋宁先生还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重视英语不等于忘本。这点很重要,可以分成两方面展开谈。一是不能为了学英语而抛弃语文。语文是我们中国人的语言根基,当中更蕴含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不可不重视;退一万步讲,语文基础薄弱实际上对中国人学英语有害无益,因为我们在语文里学到的不只是词汇,还有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学习习惯。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英语好的人再学第二门外语就会容易得多。第二点含义是,我们学英语的同时要警惕西方文化中的糟粕,更要反对奴化教育。这点问题无论是在过去、今天都是存在的,未来也很有可能延续,但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今天与大家分享了的部分在原书中其实只占很小一部分内容,但笔者认为这部分对任何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学习其实都需要有一个内在动力,也就是学习目的,它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上面提到的那些。无目的学习是难以坚持的,这一点做学生的都懂。
Ps:之后的文章会涉及到《英语学习》中更为具体的英语学习方法论,近期会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