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小孩去聚会时,静听了几位家长的聊天。今晚安静下来后,忽然想写点东西。
1、关于回老家读书。
估计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老家都不是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也不是二线中比较好的城市(例如天津、武汉、成都、重庆等),甚至不是在大中型城市(城区200万人口以上的)。
当这些人口众多的大中城市时刻都在变化时,似乎十几二十年来,我们的老家基本没什么变化。稍微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壮年人大多已经往中大型城市。以前带过我们的老师,除了已退休无法出来了,已经没有再在老家。基本上都在珠三角地区,或已经是公立学校的老师,或是民办学校的老师。
不知道别的朋友有没有这种感觉,刚毕业时,参加同学聚会,在外面的和在老家的互相之间还能说上话。过了5年后,开始没什么共同的话题,慢慢的不想再去凑那种热闹。
手机支付、共享经济(比如摩拜单车、滴滴)、网上购物等等,当我们都已经很习以为常时,可能老家的人还不知道有这些东西。几年前过年回去时,已经习惯了带个手机就上街,买东西才发现不能手机支付又没带现金的尴尬,或是坐车只需要带个深圳通,而老家到处找零钱投币的场景现在还有印象。
深圳的学校虽然不都是名校,但老师也有一定的能力。而老家的学校还在头痛,刚刚培育出来一个有点能力的老师,就流失到大中城市去了;而和外地交流的活动,则不是什么想做的事。
老家,没有活力,给不到有想法的人想要的;老家,也没有条件让人时刻的在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和时代的视野;老家,也没有能带给你这些的老师。
而老家连抗争的机会都没有,按现在的发展趋势,大中城市抢人发展已经成了城市政策——去年的西安市抢人落户的新闻估计都有所了解。
我们,好不容易才来到这个城市,算是立了足。我们的小孩,在我们的基础上,从小就习惯了这个城市的节奏、条件和视野,比还在老家的小孩已经是有了优势。而回老家读书,中学6年,完全会让他们失去了现在有的这些先天条件。回头再出来,又得花几年时间来适应,而看东西的角度和想东西的习惯(视野和思维模式),可能到一定年龄就定型了,想改也改不了了。
老家,我们回不去了;我们的小孩,也回不去了——坚持前行吧。
2、关于第一次人生道路的选择。
有时,我们总想给小孩多点能力或知识。往往从幼儿园开始就让他们(她们)——学跳舞、学乐器、学画画、学下棋、学演讲、学跆拳道(或空手道、或泰拳、或武术)等等。但通常我们都有个共同的处境——对他(她)常常说,你能不能勤快点,多练点。
小学阶段学习的科目,严格来说,是三到四门(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作业并不多,并且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所以除去上课,他们还是有挺多的自由时间。去学习其它的知识或技能,还是可以有时间和精力的。
我们并不是学艺术出来的,所以这方面的技能只能找培训班去启蒙。在这过程中,也和一些老师和朋友聊过,在小孩还没定型时,是否可以让小孩多尝试不同的东西,看看什么东西是感兴趣的,再选择那条路。
老师或朋友基本上都劝告我们,如果是培养兴趣或素质,可以多让她们接触;如果是要选择人生道路,最好不要三心两意。有天赋好的人,但是没有能跨领域的奇才——没有一定的练习时间,基本上不可能走得了专业的路。
一般是小学开始,最晚也得初一开始去接收专业的训练。如果走专业的路,每天的练习时间不会少过3个小时。(看看深圳艺术学校的课程安排——上午:文化课 09:00-12:00;下午:专业课 13:30-17:00专业课、视唱练耳课)。
上初中后,文化课一般会有10门课,科目多,课后作业自然也多;并且有中考这个人生第一次大考的要求。走理工或文科的路,抽不出练习时间;抽出练习时间,又没有多少时间去学理工或文科的东西。体育类也是一样,早上训练,下午训练。剩下的时间里,也没多少体力来支撑去学其它的。
艺术类,除了天赋、练习时间之外,还要有“钱”。专业的路上,乐器,练习和参加活动的支出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可能我们这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家庭也不是能轻松负担得起的。
除了钱之外,还要有人脉——好老师。如果平时注意一些新出来的演奏家或作曲家的简历,你会发现,总会有一条类似师从“某某大师”的信息。艺术类,天赋再好也是要好老师带才能上到一定水平。可是好的老师不容易认识,都是有圈子的,如果不是刚好认识圈子内的人,很难找到他们。即使能找到他们,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他们不会收为学生。
小升初,是人生路的第一次选择,慎重选择吧,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
3、关于未来。
对于未来,有时,我们本身都会迷茫。在这个城市,我们要寻找什么,我们想要得到什么。房子?车子?钱?
有了这些,我们就能满足了吗?
按老家的生活标准,如果我们回老家生活,按我们现在的条件,似乎可以停下不再往前。
深圳一套商品住宅房,按70平方,应该不会低过300万才能入住——老家是40万左右。如果有300万现金在手,在老家买一套房子,买俩车子(车子按15万算),那还可以有245万左右在手。再开个小店什么的,也能过日子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我们能接受吗?
如果我们没有来这个城市呆过,也许也可以。
平常,夜晚站在阳台上,看着这个城市的夜色,灯火阑珊、车水马龙。过年回老家和老人家坐时,老人家看着乡下的田野时,忽然来了句:风景是好,但是晚上吃完饭后,只能呆在屋里看电视或一起打打麻将,到处都黑黑的,也就一条小街,走都没地方走。老家只是个感慨小时候的地方了,待几天后,就想回城市。
这个城市,让我们累过,困惑过,也失落过。
但它一直给了机会让我们能不惧怕自己无所事事和感受变化。
有时候面对着老家的同学时,忽然还觉得比起他们来,自己还年轻。
至少还知道理财概念,互联网应用,物联网应用等等新技术或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也知道轻食和保持健身。
而不是拿着报纸,端着茶,坐在办公室里混日子,思维死了。至少,我们知道自己还有“价值”。
这个城市也一直展示它的丰富:各类图书、各类演出、各地美食、各种展会、各种体育竞赛——总有你喜欢的。
我们回不去了,这个城市已经改变了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