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们对于“三观”的重视可谓是空前一致,不论是择偶、求职还是交朋友,真的是言必称“三观要一致”,在二十世纪以前,互联网在中国还并未大规模普及,人们仍旧依靠书信、电话沟通,更多的是熟人之间的交流,天南海北的陌生人认识的几率相当小,受制于社交圈的狭小,根本没有可能意识到“三观”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社交范围的空前扩大,大家在接触了更多不一样的人之后,突然发现原来三观不一样的人如此之多,而三观一致竟然是那么地重要。也就是说,三观意识的崛起,前提一定是社交圈的扩大,人们才会有的一种反思,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我们今天在这里要说的是, 在职场中三观一致的人,沟通起来的确比其他的人要显得高效和顺畅,但是也存在人们意想不到的一些难题,比如在涉及到一些专业领域的决策时,虽然说大家的三观基本一致,但因各自成长背景、教育背景、社会阅历、过往履历等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分歧,再加上各自脾气秉性的不同,势必会出现合作效率的下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人性格较为强势,即使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喜欢掌控全局,而有些人属于“佛系”性格,不喜与人过分争执,即使自己很内行,也最终会选择放弃争辩。
除了在专业领域的决策会出现合作低效的现象外,在重大战略性的选择以及公司利益分配等问题上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比如在融资渠道及比例、战略合作方的选择、公司收益的处理等方面,有些人性格偏保守,有些人偏激进,有些偏开放,有些偏封闭,还有更隐蔽和复杂的人性使然,这些均会导致沟通上的重重障碍,导致很多合作伙伴最终不欢而散,正如有首歌中唱到的那样“相爱容易相处难”。其实这世界上三观一致的人不少,但有几人能历经岁月的考验,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很多人在私底下是很好的朋友,一旦有正式的合作关系,从经验和历史数据来看,能继续维持朋友关系的仍是少数,老百姓有句话不是说:亲兄弟明算账,更何况是朋友?
如何避免或解决这个问题?世上没有百分百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相对来说较为完善的方案,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只存在于理论中,或者存在于特定时间段,又或者说,仅是我们要继续努力的方向,虽说制度一直屡遭诟病(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制度是反人性的),但我们不能否认,在治理公司的多种方案中,制度仍是首选。从西方管理学的经验出发,公司的运营是需要一套制度规范来保证的,比如分工体系、股份制、流程优化、绩效考核等,公司只要正常运营,就不能没有制度,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减少沟通合作成本,提供整体运作效率,作为个体的人,其不仅在受教育程度、成长背景方面相差甚远,在脾气性格、社会阅历上也是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必然会加大公司运作成本,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因此,三观一致仅是彼此合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非充分条件,在当下人们对于“三观一致”的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更需要理性的思考与判断,避免盲从和走入误区,简言之,就是不要以为“三观一致,万事OK",对于习惯“非黑即白”思维方式的国人来说,后续的路还很长。
小职场,大社会,更多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职场红与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