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二)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二)

作者: 鹿万痴 | 来源:发表于2022-11-25 01:25 被阅读0次

断断续续一个月,终于读完了。

作为女二或者女三的安娜,雍容华贵、美丽动人到不可方物的地步,无论男人女人见她一面都会为之倾倒。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冲破婚姻囚笼,抛下儿子,跟伏伦斯基远走高飞,敢爱敢恨。可是最终还是陷入俗套,像一个普通女人一样患得患失,假想猜忌,生气发脾气。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发泄着对伏伦斯基爱意逐渐降低的内心不满。两个人不为世俗和法律所认可的关系,加上一直等不到卡列宁的离婚同意,时间让原本真心相爱、你侬我侬的两个人变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你说时间是什么?时间真是一把刀,再好的关系有一个人不认真维系,或者敷衍都会产生嫌隙,慢慢裂开,走向变质。

为了和伏伦斯基在一起,安娜抛弃了所有一切,而伏伦斯基却开始变得逃避和冷漠。这让安娜更加没有安全感,更加猜忌,同时为自己的付出产生抱怨,对自己当前的环境彻底绝望,郁郁寡欢,最终卧轨离去。

伏伦斯基为了安娜和所谓的爱情自杀未遂,放弃原本自己喜欢的前程,放弃原来喜欢的社交方式,而后后悔怀疑自己的选择,随着安娜的猜忌和“作”,开始生气和逃避,最终因为安娜的自杀而崩溃,最后毅然决然的将自己献给战争,走上现场。

不能说是伏伦斯基变心了,只是安娜的爱让他有些透不过气。可这不透气的爱正是因他自己造成的。是他的不够坚定表现出来的犹豫和微表情,让全身心爱他的安娜陆续捕捉到了,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引起的胡思乱想,他又没有好好安抚,甚至还故意赌气,于是矛盾越来越深,最终造成两个人的悲剧。

伏伦斯基在人生追求上一直也是模糊的。到底是要感情还是要事业,不能很好的处理其中的矛盾,只是跟着感觉走。一个迷茫又随波逐流的青年,像极了大部分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像列文,对感情坚定,对事业坚定,对人生、信仰、社会制度、农业等等人生话题的思考更深刻。

伏伦斯基和安娜这一对恋爱脑,热情洋溢,青春无限,又有些孩子气。很难说他们对不对,毕竟为了爱不顾一切是年轻人的本色,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并没有一边倒的批判他们,甚至让人对安娜充满怜惜和同情。他们的故事线在作者阐述自己强大的社会及人文思考没有太直接的贡献,更像一条暗线,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去解说和辩护。利用列文脚踏实地、苦苦追寻最终得到的幸福生活和安娜自我意识觉醒后过于强调和关注自身感情,不顾一切奔赴爱情后的不幸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那些主流思想的阐述,完全由列文以及与列文交往的其他人物完成的。

列文的正直、善良、坚毅,热爱国家、热爱乡下生活,对农民的怜悯和尊重,对亲情的珍惜和渴望,对爱情的执着和专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每一个特点都像是作者对于自己的演绎,通过列文的思考和交谈阐述自己对生命、对生死、对社会的理解和探索。

列文的善感与多愁,体现在他与那些贵族,以及他哥哥的对话里。一个人可以随意甚至武断地确定一件事情,而列文不能,这就是他与旁人的区别。他总是小心翼翼,又笨拙莽撞,他不知道人生而为何,因何而生,也不知道人生最终走向哪里。可以说他本人就像是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花朵一样,根本不应该生存在一个肮脏不堪的现实里。列文的纯净灵魂,与他身处的环境的冲突甚是激烈,所以他排斥所谓上流社会,排斥那些言谈虚伪粗俗灵魂卑贱低下却自以为高尚的达官显贵,可以说是出于本能。

列文是一个知识分子,又是一个农场主。对于城市生活和社交场,他曾试着去习惯和融入,最后却发现这种浮华生活背后空虚、伪善的本质,于是他放弃了城市回到农村。对于生活他有一系列的思考,这些思考现在想来正是我所面对的。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阶级,就会把参加沙龙,观看歌剧,赛马当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当作是最时尚的生活方式。正如现在人逛街,购物,旅游,刷视频,聚餐。然而像列文一样,我们也会困惑:究竟这些是不是我的必需?是不是一种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我们把生活的目的等同于体验,体验各种新鲜的事物,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仿佛这就是我们没有白活一回的证明。为了生活方式,抛却了生活本身,能够吗?

作者用安娜的名字作为书名,更像引流的一种做法。不像《简爱》、《苔丝》、《茶花女》,书名绝对是第一女主。按照托尔斯泰这个逻辑,《红楼梦》应该更名《林黛玉》,《三国演义》应该更名《刘玄德》,《西游记》应该更名为《孙悟空》,因为名字并不是绝对第一主角。看来,关键词和流量密码不是在现在快节奏的5G时代才产生的。

《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要表达的是他对社会形态、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对农奴制度腐朽的表象和改革的尝试,对上流社会繁杂无意义的贵族生活的揭露。并且通过列文的寻觅和思考,表达了俄国有为青年为国家及社会制度发展做出尝试的决心,更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探索和寻觅。

一个真正的作家对社会贡献的不仅仅是一本书。除了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更多的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传递。是对某些观点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发人深省或者引领思考和探讨。不一定足够尖锐,不一定非常鲜明,但一定有某些讨论价值和引领价值。思想向前发展,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

这些思想,可以一直被研究,被探讨,被解读。也许,这就是名著可以一直经久不衰的持续流量密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pt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