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家故事 - 豆花泡馍

老家故事 - 豆花泡馍

作者: 自得之乐 | 来源:发表于2019-05-24 09:58 被阅读0次

    我的老家

    作者:我亲爱的老哥侯永安

            老家凤翔县南指挥镇东指挥村,坐落在渭北旱原,凤翔县城正南5公里的地方,由东到西纵横3公里分布着曹、暴、石、侯、张五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东邻八旗屯村,南接南指挥村,西与西指挥村接壤,北与河南屯村连畔种地,紧邻秦公一号大墓(秦景公之墓),几个村子和老家的距离基本上都是步行一刻钟的路程。

            侯姓在东指挥村是大姓,在整个村子的西边,有6个村民小组,占据了本村的一半人口以上,因人口众多,又分为侯家老庄(5组)和侯家新庄(6.7.8.9.12五个组),侯家庄几乎全部姓侯,只有一两户吴姓和张姓人家。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侯姓家族的传人,对于我们现居东指挥的侯姓一族来源,也是从祖辈记忆和侯氏祠堂简单记载中得知,清朝中后期本族先人从本县原汉封乡侯家山迁移过来,解放前,在侯家山还有山庄收种,现在汉封乡侯家山依然山清水秀,但是已经没有侯姓后人在哪里居住了。目前唯一保持联系的是本村龙王庙的龙王塑像与侯家山龙王庙塑像是共一尊神,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庙会时候用轿子互请轮流供奉祭祀。

            从改革开放的时起,老家在一些能人的带领下主要从事建筑业,基本上50后、60后及部分70后的都能手拿瓦刀闯天下,从村办建筑公司发展到私人工程队,从小包工头发展到现在房地产开发商,带动了我们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建设,也促进了本县早几年就开始提倡的一村一品不断发展。家乡的建设也有了很大进步。

    豆腐的起源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祖辈们除了耕田种地,却是以做豆腐卖豆腐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据了解我们的祖辈做豆腐是从迁居此地就开始的,我的一个姑婆在80多岁时(1985年左右)还在聊天时给我们讲过,她当时20岁左右嫁人嫁到页渠村,是因为当时他爷爷和老爹就是一辈子卖豆腐,在她找婆家的时候,爷爷已经不在了,老爹都已经年迈,只能到近一些的村庄去卖豆腐,在走村串乡中认识了姑婆的公公,就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页渠村。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先辈卖豆腐的故事和传说。我们小时候小伙伴们在一起就经常会一起喊“一斤不算斤,二斤除笼笼,三斤准一斤”。我们把它当歌谣,其实那是先辈们做豆腐买卖时的一个算账口诀。我们村的豆腐当时的主要市场在本县的西南乡和虢镇塬及宝鸡周边的一些村子,据爷爷讲那时候豆腐买卖主要是靠双肩挑担子,早晨天没亮肩上担着40多斤重的豆腐出发,一口气走到虢镇塬边的村庄,天亮了开始走村串乡,那时候是换豆腐,玉米,麸皮,黄豆等折价换豆腐。到了半下午的时候又是左肩换右肩担着比去时更重的换回的粮食回到家,稍做休息又开始推石磨做豆腐为明天的生意做准备了,先辈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做了很多年的豆腐生意。小时候听到这样的故事,我一直感觉不可思议,别说担担子了,让我空手从老家到虢镇走一个来回我都感觉有压力,长大了才真正体会到了先辈们的艰辛和勤劳。

            关于我们先辈的豆腐买卖,我上世纪80年代末在紫荆中学上高中时,课余时间村里游转,碰见一名老者,在与老者聊天时,当老者知道我是东指挥侯家庄人时,老人伸出大拇指说:过去你侯家庄的豆腐有名,你那地方水色好。

            据爷爷讲,西北野战军解放凤翔县城的第二天,他们对周围的老百姓们秋毫无犯。当时本村十几个豆腐担子去了紫荆山,豆腐卖给了西北野战军的部队,当时收到的是第一野战军指战员给的边区币。爷爷也亲眼看到了屈家山下面的很多我军指战员,已经接近夏天,指战员们还身穿冬装,由于给养缺乏,指战员们还没有换装,伤病员躺在地上,当时由于缺吃少穿缺医少药,痛苦的呻吟着。彭德怀元帅在紫荆山驻扎的那些日子,我们侯家庄的老人们天天给野战军送去了可口美味的新鲜豆腐,豆腐丰富的营养,给伤病员们们恢复身体提供了保障。我想爷爷当时可能看见了彭德怀元帅,可惜的是爷爷当时不认识彭大元帅。也许彭大元帅吃过了我们老家的豆腐,所以我在参观紫荆村现在的纪念馆和广场时,默默地想,这里应该有个卖豆腐的人的雕像。

            我们村子里有个天主堂,解放前天主堂里住着一些外国传教士,他们对我们侯家的豆腐赞口不绝。解放初期土改时,当时的县领导邰广瑞{凤翔田家庄人,西府游击队领导,后曾任咸阳市委书记}经常到我家,动员爷爷当了初级社社长,吃过我们老家的豆腐,也是称赞有加。

            爷爷从十几岁就开始做豆腐,一直到了上世纪60年代才慢慢的开始不做豆腐了。小时候我们村生产队有豆腐坊的,慢慢的生产队豆腐坊也就每年过年前由爷爷辈的老年人为大家做豆腐,满足一下本村人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本村有几个上年纪的老人重操旧业家里开起了豆腐坊,到2000年后我们村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卖豆腐继承先业了。

            我们村的豆腐之所以好,是它的制作工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豆腐,其他地方的豆腐都是用石膏点化或者用卤水(氯化镁)点制而成,而我们村的豆腐传统工艺是用豆腐浆水点制而成的,所谓的豆腐浆水就是用点制豆腐时压出来的豆腐水发酵而成,老家人把这种发酵了的豆腐水叫做浆,浆点豆腐就是我们老家豆腐的最大特点,那种豆腐浆水当时每家都有一个大缸,现在想来祖辈们用这种办法做豆腐既绿色环保又营养丰富。我小的时候我们家已经不做豆腐了,但从别的人家端回来豆腐浆水热搅团吃那也是酸爽香啊。目前会做这种浆点豆腐的手艺人,也就几个年纪在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前几年我们村侯家祠堂重建落成,很多本村人也在提议是否能在侯家祠堂广场旁边建一个侯家传统豆腐坊,以纪念老祖先的豆腐生意辛劳养家之恩,也好把我们侯家豆腐的工艺传承。

    豆花泡馍的起源

            提起豆花泡馍,当地人都说好吃,在陕西西府人的脑海里已经成了一种可口的家乡名吃。在凤翔,关于豆花泡馍起源的传说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秦始皇的先祖发明的,有的说是苏东坡时候就有了,苏东坡还为豆花泡馍题词写诗为赞,称其为“金玉琼浆”。在改革开放初期,县城里就有侯家的后人开始卖豆花泡馍的早餐摊点了,就是那种用白汤泡馍馍,两毛钱一大碗,后来在南指挥镇上也有了豆花泡馍卖。爷爷偶尔也去镇上去吃豆花泡馍,和爷爷断续沟通中以及本家长辈的一些说法中,我才知道豆花泡馍确实与我们侯家豆腐有关。

            那爷爷又说白汤泡馍是我们侯家最早在凤翔开始做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听我细细说来,上次也说了在县城东关有个侯家场,这个侯家场是我们本族的一个分支,在文革时我们侯家祠堂拆除前一直和我们侯家共同朝拜一个族案,每年大年初一东关侯家场不管老少都必须来我们侯家祠堂朝拜祖先,按照族规将自己家里故去三年以上老人按辈分写到我们的族谱上,还要轮值当祠堂会长。东关侯家场的先辈们利用在县城生活的优势,各自靠其他生意营生的。我们侯家祠堂当时就是每年大年三十挂族谱,大年初一全家族男女老少一起祭典朝拜,初一下午族谱收起,每年祭祖费用由轮值会长们想办法筹集,当时我们祠堂在汉封乡侯家山有山庄承包给本族人家耕种这样解决了一部分过年祭拜祖先费用。后来据祖辈讲,为了更好的解决祭拜先辈祠堂费用,我们村与东关侯家场的本家联系协商,在一位本家独居老人的家里开了一个豆腐坊,该豆腐坊有轮值会长经营,所有的盈利费用交祠堂统一使用。据爷爷讲我们侯家祠堂在经营好的时候,每年过年大年初一大家去祭祖,不用交费,每家按人头发给相应的麻花馓子,每人一茶盅烧肉,这在解放前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是当时人口没现在这么多,大家要先忙完自家耕种,在夏收秋种之后的农闲时节才有人会去打理在县城东关的豆腐坊生意,有时候有的家庭轮值会长家里人口少,或者家里有别的营生那个豆腐坊就会开开停停啊。

            据爷爷讲,也就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那一年正好家里面各方面条件还可以,爷爷的大弟弟(爷爷亲兄弟三个,堂兄弟五个。爷爷在家排行老大,在堂兄弟列老二。)想重操以前他们父辈们留下的另外一个产业开药铺,当时托人找关系在县城东关一个比较大的药铺去当学徒,当时给人当学徒是没有工资的。为了更好的学习和营生爷爷就联系了我们侯家祠堂开在县城东关的豆腐坊,在答应了交给祠堂相应费用后,农闲时间爷爷和四爷就在县城东关重新经营起了我们侯家豆腐坊。爷爷在县城以卖豆腐为主,爷爷的大弟弟也就是我三爷除了在药铺学习抓药其余时间都是帮助哥哥推石磨做豆腐。当时在县城买豆腐是没有固定的菜市场的,只有早上和四爷轮流担着豆腐在县城大街小巷穿街叫卖,据爷爷讲,当时的生意很好。但当时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每天磨豆腐要人工推石磨,三爷每天白天要在大药铺学习号脉抓药,爷爷和四爷也是每天轮流一个在老家干活,一个在县城照顾豆腐生意,所以每天最愁人的推石磨的时候除了爷爷三兄弟的力量。三爷就会叫来他在大药铺一起学习的几个学徒一起帮忙来推石磨,几个年轻人当时都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做完活后是没有报酬,只有喝碗白汤(豆浆)作为答谢。偶尔遇到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做几个豆腐,那就有了白汤泡馍外加热豆腐的吃法,这也就是原始的豆花泡馍了。据爷爷讲,当时很多人在帮忙推完石磨后喜欢上了这一口,很多人每次都来帮忙来推石磨,等着来吃这一口。  如此看来,豆花泡馍虽然来源说法不一,但其真正的兴盛却是与我们侯家的豆腐有着极大地关系。

            就这样豆花泡馍的吃法在县城就流行开了,改革开放后也是侯家人最早在县城开始了豆花泡馍的早点生意,因其营养丰富、物美价廉慢慢的在凤翔周边几个县甚至宝鸡、西安等城市也有了凤翔的豆花泡馍,成为了关中西府一种地方传统风味的名小吃。

    豆花泡馍的工艺

            豆花泡馍吃法很简单,将切成小块的锅盔倒入豆浆锅内煮稍许,盛入碗内,然后将热豆花舀放其上,浇以豆浆,佐以调料,豆花泡馍讲究的是豆花要嫩、豆浆要"煎"、辣子汹要"汪",食后味道咸辣清香,营养高易于消化。豆花泡馍的这种吃法现在已经风靡宝鸡地区大街小巷,名扬陕西。

            我认为任何美食和发明都是来至于劳动人民的劳动实践的,我们的祖辈们在买卖豆腐的生活中,每天都会磨豆浆、煮豆浆、点豆腐、压豆腐的过程中去忙碌每天的生活。特别是每到年关或者过节的时候,先辈们每天要卖2坐(就是大家在老家看到的一整块圆圆的大豆腐。我们称为一坐豆腐)以上的豆腐,那要从选豆子、炕豆子、泡豆子、石磨豆子、过萝、煮豆浆、点制豆腐、装包压制等一系列工序开始,这个时候全家人一起上,非常忙碌,没有时间做饭,只有在煮豆浆时,就用滚烫的豆浆舀到碗里,泡上家里的馍馍,放上调味、盐和油辣子解决全家人的饥饱。有时候第一坐豆腐还没翻过来(我们看到市场上的豆腐时压制过后已经翻过来了的。)就在后面用勺子挖一些老豆腐放在白汤泡沫上面,这可能就是豆花泡馍的雏形了。

            如今的凤翔县,豆花泡馍仍旧是当地人早餐最钟爱的选择,天刚蒙蒙亮,数以百计的豆花泡馍店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娇嫩的豆花最先准备妥当,一大锅的豆浆也在呼呼的灶台上沸腾起来了,只是锅盔馍馍再也不用自己准备了,当地有专门的商贩专门供应切好的锅盔馍馍,先一天早就有人送过来了。六点刚过,就陆陆续续有早起的人围在饭桌前,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等待热腾腾的豆花泡馍上桌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完一碗热腾腾的豆花泡馍,迎着朝霞,大家就各自忙开了,这就是凤翔人一天辛勤劳作的开始。

    -- 完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家故事 - 豆花泡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pw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