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位可爱的朋友发来消息,说要一起看书,还是看晦涩的高等教育名著。(回看这个聊天记录,发现科学研究说得真对,文字的顺序并不影响阅读)
后面还做了补充。
当时我正在写代码,看到这串消息,打了一个激灵,这……哲哥是来学术扶贫了?像是看到在不务正业的我,想来拉一把。我是很心动的,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跨学科博士,虽然会一点定量的方法,但是对教育理论知识、高教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少的……在上学期上课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比如,在提到赫尔巴特的时候,我一脸懵逼,这人是谁,为什么要在这里咬文嚼字,这不是在探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么……
在说教育评价理论的时候,对于7个时期和4个时代的划分,我是一点都没听说过……
说到大学的组织特性,也只是觉得“学术寡头”这些提法很熟悉,但是也不知道出处……
所以,当同学在课上侃侃而谈涂尔干、普莱斯、布迪厄、库恩等大家的关于教育与科学的思想和理论的时候,我除了在心里说一声“牛逼”之外,就只能默默埋头做笔记了,而且做的笔记课后也不一定会复习……
前两天在闲聊的时候,有学工科的朋友说,“教育,统计一下数据也能出点东西”。我一下愣住,因为一下子,我不知道怎么反驳他,要是两年前我刚转教育的时候,我也表示同意。但是两年来,被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毒打之后,发现,这个观点是何其浅薄……
这个观点也不能说不对,因为许多期刊发表的就是这个类型的水文。
人们总说研究者首先从属于学科,不能维护自己的研究领域,总还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另外,为了不产出学术垃圾,提高自己的论文满意度,提升成就感系数。所以,该看的书,还是得看的。我们选择要看的书是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如下图)。高等教育学的许多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从这些书中产生,其中的许多书——比如《高等教育哲学》——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一个段落可以用一个博士论文的篇幅去论述。所以,这些书应该是高教研究的“基础读物”了。不说别的,看完起码也能够捍卫学科的尊严。
对于看书这件事,我们总有许多理由“婉拒”,作业没做完、工作没弄完,报告没写完,综艺不好看吗,游戏不好玩吗……但是,好歹也是博士研究生了,虽然也强调宽广的学识,但是本领域的经典作品都没有通读过,确实也说不过去。
本文的目的就是立flag,1周看100页,10月前读完列表中的所有书。为了保证阅读质量,我们计划以相互提出问题的方式凝练书中需要关注的地方,通过讨论迸发出一些火花(希望真能有火花出来),并有所记述。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吧!
最后,前两天看到一句话,对我的触动挺大的,发上来与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