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对应的就是无名氏所兑的:“你的心要放空放淡,不要有太强的主观意识,然后让自己‘合气于漠’。”
什么叫“合气于漠”呢?
漠,就是漠然、冷漠,不简简单单的不热心,而是一种“这个世界既与我相关与我无关”的心态。
我们总是知道如何将自己不感兴趣的人或事放下,这固然重要;
而对自己感兴趣、很以为然的东西,也能够保持冷漠,这才叫酷。
“酷”其实是一个挺高级的词,大家都爱钱你不爱,大家都爱美女(帅哥)你不爱…⋯,这样就叫“漠”。
漠的背后,其实是吃饱以后的淡然,就是已经体验过了,知道得到这些也不过尔尔。
一个人要如何控制自己?控制自已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不乱动。什么叫“让自己不乱动”呢?就是历经世事以后的沉默。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是有前提的。
你浓过吗?你热烈过吗?一定要去找那些年轻时候就爱过、放荡过的人,他们各种玩法都玩过,到三四十岁火气放完之后,就不那么乱了。
而年轻时的“好男人”,年纪大了之后,给他一把火,他能把家里的老房子烧得咔嗤咔嗤的,瞬间天崩地裂。
我有一位对日本颇有研究的朋友,他说很多日本女青年婚后能够成为好太太的原因是:婚前她们已经把自己内心的“浓”—“邪火”释放得差不多了,所以有了婚姻以后,她们可以收敛成一派淡然的样子,如菊如兰。
有些人家里的孩子开慧比较早,五六岁的孩子,就口齿伶俐,已经可以聊挺多东西。看到这种情况,另一些家长就说:“五六岁就这样锋芒毕露,长大以后怎么办?很讨人厌的嘛。”我说:“有一些人哪,之所以体到四五十岁还跟人家讲修行体验,就是因为小时候没讲够。”
人生就是总量恒长,小时候让他讲过瘾以后,长大了让他讲他也不愿意讲了。你看见过哪些混到四五十岁的人,还在讲他五岁八岁就讲的东西?他一定是淡和漠的——“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这种年轻时的强烈绽放,转化为以后的真淡和真漠,也不是自然而然的。
它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你要以后淡得起,必须要以前浓得够。
但只是浓得够还不够,还需要见过真淡之人,并且了解他曾经比你还浓,你自然而然就会收敛了。
——《应帝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