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立遗嘱,是尊重生命的行为艺术
近日,一位姑娘在自己25岁生日的当天来到了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二登记中心,登记办理遗嘱。而她并不是个例,截至目前,已经236位90后走进了中华遗嘱库。
有人对此评价说,这不过就是一场作秀行为,25岁还是人生奋斗的初期,立遗嘱的行为却直接略过高潮将人生过渡到了结局,以普通大众的眼光来看,这似乎更像是想要引起众生喧嚣的一场行为艺术。这话只说对了一半,25岁立遗嘱的确是一场争议不小的行为艺术,但是它也是一场尊重生命的行为艺术。
死亡是生命中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飘渺不定的既定事实,而选择立遗嘱则是对生命这一板块的承认,让这一既定的事实放置在更为确定安全的地方。
不讳言死亡,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人生在世白云苍狗,在未知的生命宇宙中,你永远不知道等待你的是明天还是意外,而遗嘱的存在则是为了这种避免突如其来的变故。自书遗嘱是在遗嘱人具备完全民事能力,也就是精神和身体健康良好的情况下,进行的单方面法律行为,在遗嘱人死亡后正式生效。遗嘱作为遗嘱人前瞻意识的体现,是为了将戛然而止的生命线继续勾勒成为一个完整的圈,生老病死都在这个圈内,接纳作为生命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死亡,才是对生命的全权负责,才是对生命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不讳言死亡,既是对生命尊重和负责的前提条件,也是尊重生命这一行为动作的助推器。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的太阳落山时,你都不曾迸发出耀眼灼目的光彩。在极具意义的25岁生日当天选择立遗嘱,更像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纪念,让这一份遗嘱在未来不断敦促自己珍惜每一天的生命,无论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为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都是为了让这一段生命的旅程不留下遗憾。在努力的回报率最高的青春,遗嘱可以一种鞭策,让生命的附加值变得更高。
遗嘱也是一种对生命的保障,保障你在前面勇敢飞,保障你身后的后盾可以放心追。因为死很多时候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悲哀,遗嘱作为死者对于生者的回馈和宽慰,不仅是为自己生命提供一个更完美无憾的结局,也是对陪伴自己人生旅程中的亲朋生命的体贴和尊重。无论是25岁还是75岁,遗嘱都可以视为对生命的感恩,对血脉相连的家人的感恩。
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立遗嘱,其实反应了这一代人对死亡态度的更新,摆脱了遗嘱或者死亡禁忌论,对其持有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这既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也是对家人的关心。但是立遗嘱虽然是单方面的法律行为,但是却链接了你和家人生命联系,所以立遗嘱的决定是尊重生命的体现,但是这个决定需要遗嘱人和家人一起沟通商定,这才能真正构成一次尊重生命的行为艺术。
余华曾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写道:“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立遗嘱这件事不论年龄,只是在时间之外给家人给自己给生命一次掷地有声的交代。
f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