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个事。我们在投后管理过程中,提前知道某个地方有小波澜,在本金到期之前,我们跟产品管理人沟通了很多,但得到的结果基本是“躺平”,圈内朋友们给的建议也是不乐观的。于是我们按自己的方式主动做了一些事和沟通工作。然后,由我们私下单独告知信息的投资人到期后,合同原本约定是10个工作日内兑付,平台在第二个工作日就开始兑付了,这很让人欣慰。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26857/d7fe2f0402fe4e88.png)
我们在直接与地方上的沟通中,建议我们告知信息的投资人不进行展期,主要原因是有部分投资人刚踩到了河南那几家村镇银行,好不容易花几年积累起来的信心,被村镇银行折腾一下,很多投资人就信心不足,所以才出此下策。我们也仅是尽力去帮助我们这边的投资人而已。
虽然这只是第一个到期后的客户的正常兑付,说明目前我们的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迈出了一小步,后面其他人的陆续兑付正常退出,我们的工作才会结束。
当然,我们非常相信平台是有意愿和有能力兑付的,平台的总资产实力是雄厚的,只是短期小波澜,大家都不必担心,相信最终肯定都会解决的。
我们观点不变:只要是纯正的政信,就很难有终极风险,最多就是短期内流动性风险。以前公园的DS那么困难遇到展期了,结果一年之内就把三百万以内的解决掉了;超过三百万以上的花3年时间解决掉。其它区域再差的也会比DS好。
另外一个逻辑:我们买的标债是建立在之前买非标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以前买非标挑选项目的标准:一是有AA平台做增信的或者至少是公开发过债券的才考虑,这类区域一般都具备发标准债券的条件,基本面一般都较好。二是我们买的非标城投一般都比它发的债券更早到期,如果非标出风险,会影响到它存量债券的价格。这些平台早就已经被交易所、券商、评级机构、金主些审核无数遍了,然后才能发出债,我们仅是顺势而为,利用了这些资源。
我们现在买标债,实际上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冲突,不矛盾,不孤立的。
早在2018年底我们刚进非标时,就提前考虑过如果未来不让金交所再玩定融该咋办?当时资管新规已出,三年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完全就有可能把金交所通道全部堵死,我们当时买城投走非标也仅是过渡用的,权宜之计,当时市场上压根也没有去买城投债券的标债资管,标债资管是在今年初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才开始兴起的,去年都极少有标债资管,而且一般募集半年都募集不满,更多是处在试探期。去年年底ZJ会明确发文不让城投再通过金交所向个人募集资金后,我们就果断从非标切换去买标债,当时还有不少人想不通,截止目前,依然有小部分投资人观念转变不过来。
我们买过的区域都是可以无缝衔接的具备发标债条件的,所以压根都谈不上叫“转型”,准确的是叫“切换”,从城投非标赛道“切换”到标债。
继续看多城投,哪怕是存量的非标城投债,只要是纯正的,都很难发生终极风险,所以大家都不用太担心。
长期看城投债,全国都是一盘棋;短期内非标是全市一盘棋,标债是短期全省一盘棋。长期都是一盘棋,不分区域。看多就干,下面是个人投的第15笔标债,累计第60次买城投债,如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26857/ab9925f5aee627bb.png)
这是一只公募基金做的标债资管,在收益和风险都差不多的前提条件下,个人更倾向于投公募资管。正规持金融牌照的机构运作的都比较保守,个人一共分散买了两家期货公司和三家公募基金做的标债资管,暂时看各家的玩法都比较保守,收益率的上限就不要抱太大希望了,运作风格就决定了收益率的上下限,要指望标债资管发财,几乎是不现实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跑不赢M2增速。
使买标债,也还是尽量分散买吧,以前买非标城投,未来买标债城投,个人依然坚持分散买,分散风险,越小的小散户,在很多地方都越有优势。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