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建强
据我所知,以前曾有过《八路军演义》《新四军演义》,现在又有了《沙家浜演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沙家浜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为此,我感到十分高兴,并表示热烈祝贺。
自从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上演以来,沙家浜名扬全国,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而沙家浜故事,一直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一本完整的连贯的反映沙家浜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文艺读物。现在《沙家浜演义》的问世,无疑是满足了曾经战斗在沙家浜地区的老战士和广大读者的愿望,并弥补了以往的缺憾。
严格地说:沙家浜是一个象征性的名字,“提起太行山,想起八路军;提起沙家浜,想起新四军。”沙家浜已成为新四军的代名词,所以,从广义上来说,沙家浜代表着大江南北整个新四军活跃的地区,位于阳澄湖畔的沙家浜镇,是这个地区的缩影。
沙家浜镇原名横泾、唐市,后来易名芦荡、沙家浜。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已有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1926年2月,中共常熟独立支部成立;1928年4月,中共横泾农村支部成立;1928年5月,中共常熟县委成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先后成立了中共江南特委、苏州县委,是“江抗”东路办事处、新四军后方医院的所在地和新“江抗”的诞生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这里的热血青年纷纷奔赴抗日战场,从1939年5月至1941年3月的两年时间内,参军参战的青年男女达一万余人,后来成为新四军六师的一部分。这些英雄儿女,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芦苇荡,村村摆开了杀敌的好战场,处处谱写拥军爱民的新篇章。陈毅司令员曾对江南东路地区的丰功伟绩给予高度评价,抒写了”客过风兴敌惶急,军民游击满南华“的壮丽诗句,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新四军在苏南地区蓬勃发展的形势。
阳澄湖畔的军民情谊,应该载入斑斓的革命史册。农民作家徐耀良以丰富的阅历,扎实的釆访,细腻的描述,真实地、艺术地反映了那段可歌可泣的辉煌历程,奉献给我们的是一部历史性和文学性兼容的革命斗争史。我相信,《沙家派演义》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欢迎。
注:作者时任中共沙家浜镇党委书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