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斜杠青年?
前几天,参加一个品牌直购活动,现在大咖分享,鼓励大家做个斜杠青年,这个概念越来越高频出现。
花了点儿时间,研究了一下“斜杠青年”。“斜杆”一词来源于英文“Slash”, 这个概念出自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写的一本书《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s》:她在书中提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无聊的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例如,莱尼·普拉特(Lenny Platt),律师/演员/制片人,于是,“斜杆(Slash)”便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现在,“斜杆青年”已经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比如李笑来老师(GRE名师/畅销书作者/互联网玩家/比特币首富/社群经济大神),新精英创始人古典(创业者/生涯规划师/讲师/畅销书作者),比如国民老公王思聪(投资人/企业家/游戏玩家/网红)……
“斜杠青年”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又为“斜杠青年”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例如最近兴起的运动健身、教育、私厨美食等技能分享平台,让大量技能拥有者摆脱机构的束缚,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帮助供需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研究到这里,我发现个人发展的斜杠青年和企业发展的多品牌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斜杠青年更多地是从个人发展上去进行定义的,而多品牌更多的则是从企业层面进行阐释。如果一个人是一个公司,当你的公司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线的延伸等情况,都可能出现跨行业跨领域多品牌发展的趋势。同理,当个人在自身原有的职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名誉、能力、资源等就可以实现共享,从而成就自身的副品牌。那们我们接下来就看看,多品牌发展如何成就斜杠青年?
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多品牌斜杠青年呢?
现实中的”斜杠青年“”大多是工作之余发展成就第二职业;一方面工作,空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娱乐爱好发展自己的方向,愉悦身心健康的同时增加第二收入。然鹅,在我的认知中,“斜杠青年”从来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更不是随随便便分析发展几个小清新的爱好就自诩为“斜杠青年”。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斜杠青年呢?
第一、先要做好一个领域,成就个人的第一品牌。
第二领域的开辟的前提,是现有第一领域做得足够出色,在第一领域取得更高层次发展的维度,不管是职务升迁,还是视野层次的提升,优先树立个人的第一个品牌。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拓宽视野、学习知识、练习技能。另外,在一个领域做得越精深,会收获越多的技能和才干,将更容易迁移到新领域。做真正的“斜杠青年”,并非简单的分身有术就可以实现,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牛人,看似斜杠,但只要仔细地看看他们的履历,你会发现他们是在成功了之后才斜杠,而并非斜杠而成功。
第二,用主品牌的资源突破行业壁垒,成就副品牌。
当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足够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去尝试突破行业壁垒,是打造自己的第二品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每个领域都来一遍从0到1,有点儿不现实。当我们的第一品牌具备强大的影响力之后,可以借助主品牌的资源辅助第二品牌的发展,我们可以用同一个能力叩开不同领域的大门,例如,如果你文字功底很好,那么可以做作家/编辑/编剧/自媒体等等各种选择;同时,我们可以把不同的价值提供给同一批人,如果你在电影评论圈小有名气,那么他们也不介意你顺便讨论一下音乐或者电视剧吧。这个和企业多品牌发展是同样的道理。当阿里巴巴在国际跨境贸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便开始在国内市场孵化淘宝、天猫等不同品牌,进而向阿里金融等领域实现跨领域发展,主品牌为副品牌进行强有力的背书,共享资源,主副品牌实现协调发展。
真正的斜杠青年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喜欢,然后就能轻轻松松获得。除了天赋,需要的努力要比单纯的非斜杠青年多得多。付出与收获永远是成正比的。如果你也是多品牌发展的斜杠青年(slash),那么意味着你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打造你的第一品牌,同时也要用更大努力去突破副品牌的壁垒,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从而不断优化个人的副品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