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的时候,大家都一样,基本上只能靠出售自己的时间获取金钱。(主要用来支付生活必需的费用)即,一份时间出售一次。
在最初的时候,能卖出去就很不错了,能批量卖出去就太好了!
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的方法倒很直观:
1、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售价。(高质量的带队能力)
2、想办法提高时间销售数量。(提高转化率)
最普遍的提高单位时间售价的方法是: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某个职业的社会需求越强,其从业人员整体上能够获得的单位时间售价就越高。
很多人会把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与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直接挂钩,于是,他们不由自主地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简单粗暴地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
1、磨洋工
2、喊高价
比如:收8小时的钱,干2小时的活,就等于把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变成了原来的4倍。
既然时间买卖存在,就相当于这世上有个隐形的时间交易市场。你需要彻底弄明白并记住的是:在这个隐形的时间交易市场里,每时每刻的成交价,其实是时间出售者的估值,而非时间出售者的真正价值。
1、成交价是时时刻刻变化的
2、成交价是买家对卖家的估值
3、估值不等于价值,它们之间总会有一些差异,或高估,或低估。
4、从长期来看,估值不会离价值太远。
5、精明的买家看重价值,并善于在低价时买入。
6、高买低卖的买家早晚会被淘汰。
只盯着成交价而不顾价值,肯定是一个大错误。
逻辑上正确的选择是:不应该关注价格,因为它只是估值;而应该关注价值,而且必须是不断增长的价值。
最好,事实上也必须,关注且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
不幸福的人,理由若干:
1、总是处于不满意的状态——被低估的时候不开心,被高估的时候觉得不够
2、因为缺乏价值的支撑,所以估值必然逐步降低,更可能被过分低估。
3、不得不频繁地”重新挂牌“,而且要面对越来越少的”不够精明的买家“。
4、进入恶性循环。。
事实上,不断成长的结果,就是你终将被低估。
在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顶尖人才都被低估了,或者准确地讲——顶尖的人才更可能被低估。
终有一天,如果能确定自己被过分低估,就到了该自己闯出一片天空的时候了。
单位时间的市场售价无论如何都是有玻璃顶的——无法突破的玻璃顶。
在生活中,注重估值的人没法理解注重价值的人,因为他们的底层思考依据不同。
我们应该关注且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
提高效率的方法论:
1、串联
2、并联
如果两个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串联“的,那么有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调整顺序就可以提高效率
如果两个任务之间的关系是并联的,那么把它们串联起来就不对了,得想办法找到可以并联的任务,让它们并行。
人生中有没有可以并联的重要事情呢???
早晚要成为有能力划算地购买时间的人,而不是不得出售时间的人。
即刻开始,在给别人打工的同时也为自己打工。
去明星企业打工,因为在那里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经验。竞争更为激烈,这个事实本身就可能是很大的优势。人就是这样,不参与竞争就自然会倾向安逸。,停滞不前。
对所谓的教育,耳濡目染很可能比书本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见识决定境界和格局。
人群一份为二:
1、给老板打工的人
2、给自己打工的人
第一种人,会不由自主地将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回报相匹配。
第二种人绝对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他们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宁可少睡一会儿也要把事情做到一定程度才心满意足,别人休息时他们可能还在工作。
现在只不过是在给自己打工的同时给老板打工而已。
判断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与高低,有两个标准:
1、是否对得起拿到手的薪水?
2、是否对得起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给自己打工的人和为自己做事的人,自然对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要求更高一些。
给自己打工的人,总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于是,接下来的每一步,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行动,都是在另一个层次上进行的,都有更高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流逝,结果自然天差地别。
把自己的同一分时间出售了2次,
1、一次是把时间出售给老板,换取了薪水
2、另一次是把时间出售给自己,换取了成长。
变成另外一个物种的方法如此简单:把自己变成一个给自己打工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