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捞鱼迎“吃新”( 作者■ 刘严熙 编辑南孔球 图辑倪金)
“六月天天好吃新,十二月天天好娶亲”。
“吃新”,是乐清市东乡农村的古老习俗,一般在早稻收割前,小暑前后十天,每户人家捋取最早熟的谷穗,经晒干捣成米,下锅煮成饭,这饭叫新米饭,香喷喷的,令人垂涎。配上时令蔬菜,如自家种植的带豆、茄子、丝瓜、香瓜等,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家,备点海鲜或河鲜,斫得一点猪肉,叫上亲朋好友,围成一桌,酌上自酿的米酒,其乐融融,不醉方休,这习俗叫“吃新”。 唐诗《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里,乡村民风民俗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意趣盎然。社日说的是祭祀,吃新是庆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
竹屿距海不足三里,百年前临海,河口筑有陡闸、码头,也算是交通要地。后海涂向前延伸,有港渎相通,人们称为东港。潮长,海水贯满堤塘;潮落,海水退去,水浅可涉。港渎里鱼虾跳跃游动,村里的小伙们背着鱼篓,手提撩鱼的龙门(一个竹片制成圆圈,周边按上鱼网,成了兜子,在水中捞鱼),河水退至大腿时下河,跟潮水向下游捞去,潮涨时,跟着潮水向上游捞着,水深了就停捞上岸。
六月吃新这几天,天气逐渐炎热,只见白虾成群结队往上游游去,争先恐后,不敢怠慢。虾身半透明,犹如脂玉移动,蔚为壮观。究其原因,是白虾往上游是在咸淡水中放籽,繁殖后代的。故那几天捞的白虾最多,此外,也有子鲚、青条鱼、玉吹鱼、蝤蠓、螃蟹等。
捞鱼本领真有高低之分,村中丁大爷,数十年摸索,每次捞鱼鱼篓都是满满的,回家倒在大脚盂里,活蹦活跳,真让人羡慕。他绝活是抓河鳗,河鳗浑身有黏液,溜滑溜滑的,是它防抓去的法门,外行人难以逮住。丁大爷有火眼金睛,哪个洞穴有河鳗,八九不离十,他躬身手一伸,三个手指紧紧夹住,河鳗动弹不得,出水时只见尾巴摆东摆西,做最后挣扎,丁大爷对着鱼篓口,手才松了,河鳗倏忽进入鱼篓,只听见在篓里蹦跶的声响。严熙从小跟着他捞鱼,耳濡目染,技术大有长进。当然也交了学费,不知跌倒多少次,喝了不少咸水,手指被蝤蠓骹嵌住,咬了一口,渗出血丝。农家的孩子吃点苦,像株株白杨树,却在贫瘠土地上,也照样茁壮成长的
那时穷人家,吃新也只能靠大人或小孩在东港捞点小海鲜,小海鲜分门别类,也有四五个菜。那些小蟹,主妇用小麦粉糊住,在油里煎炸,起锅后金黄黄的,吃起来脆脆的,小孩子牙好,喜欢透了。加上炒粉干、麦油煎、汤团等主食,那猪肉是肥嘟嘟的,为的是油水多一点,还伴有一大堆衬菜,一桌子有晕有素的农家菜也算丰盈了。
吃新全村不是在某一日,今天你家,明日他家,都会邀请邻居好友参与。夜晚,乡村弯月挂天,星星眨眼,静幽的村巷都会演绎“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喜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