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得

作者: 林锋Frank | 来源:发表于2017-11-16 15:42 被阅读0次
无所得

“有”来自无,归于无即“没有”的状态,

我们在体验‘“有”的同时也体验着“无”

学校家长及社会告诉我们太多的“有”

以至于我们大家都失去了“无”的体验

说无不是佛说的空性,也不是天国。

基于这个真相佛陀告诫众生要放下,

心灵之所以渴望“有”的感觉是想用它

来代替内心那种丢失本我的匮乏感。

故一切有均是试图替代本我的尝试。

“有”由心生,离不开心灵大脑诠释,

有是心灵的果。想用果去冒充因,

本身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果颠倒。

明显的是人注定不能靠拥有什么

如物质财富而恢复圆满的天国体验。

难怪佛陀说一切“有”都是捕风捉影,

实在无法去填饱人内心的灵性饥饿。

灵性的展示是在其特定的轨道进行。

“有”属于幻的层次因为道没有创造过

正如爱因斯坦言大部分人活在幻觉中

心灵若想有须把自己从无相的灵性-

自由态局限为和想所有之物等同层次

即当人想从任何事物上获得存在感时

已把其当成了眼中有价值的那东西了

若不这样贬低自性便无法拥有那有的

人是可能在人间系统持有一些东西

前提只是要分清持有和占有的区别。

前者你享有使用权,当你使用什么

你本身和所使用之物不在一个层次。

后者是执着,是非我无它的排斥性,

小我皆有此排斥而获得虚假的独立感

祝福最想使用之物早日降临兄弟身上

而非别人有我没有的不公平忧怨心态

每个人都必须证得“无所得”的境界-

才能明白自性和幻象无交集的真相。

其实无所得才是平安幸福的真保障。

无所得的真正含义是你原来无所失。

物质的有形有相之物之念均会消亡

你的自性则一直伴随着你丝毫无损,

人一旦意识见证到“无所失”的境界,

距离见证自性的本具自足就不远了。

相关文章

  • 遇见林清玄——你没读过的那些触动灵魂的句子(一)

    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

  • 抄录《心经》语句之六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摘自《心经》 学书作品,20180616

  • 做人无舍,必无所得

    做人无舍,必无所得! 做人,就要舍得, 什么是舍得? 舍得,舍才能得, 人无所舍,必无所得, 懂得舍得,才能多得!...

  • 吾之所知,归于无。吾之所得,归于无。 吾之所求,归于无。吾之所能,归于无。 吾之所爱,归于无。吾之所恋,归于无。 ...

  • 无波澜,不悲欢

    愿你所得过少时,不会终日愤愤。 愿你所得过多时,不必终日惶恐。 愿你我余生皆“无波澜,不悲欢”! 夜间行湖...

  • 家门口的美景~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 做人无舍,必无所得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那么,什么是舍,什么是得? 舍得,对他人微笑,得到的是友谊。 舍得,对他人宽容,...

  • 做人无舍,必无所得!

    做人,就要舍得, 什么是舍得? 舍得,舍才能得, 人无所舍,必无所得, 懂得舍得,才能多得! 舍得忍耐,才能得到友...

  • 生命就是把自己融入当下的时空

    心经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去除分别之心 一粒盐 进入...

  • 湖山信是东南美之——西湖

    题记 苏东坡说“西湖天下景,游客无愚贤。浅深随所得,谁能寄其全。”虽然愚笨,然西湖美景吸引,不由不来欣赏。所得虽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所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nl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