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年以来,在线上求职的过程中,发现面试官们会问到一些相同的问题,在开始正式的求职之前,我几乎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但到了正式的求职中,却无法躲避。这些问题与职业发展息息相关,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我的认识,因此,总结其中几点,希望自己在未来能更加清晰地把握这些问题,找到自己能胜任的职位,获得长远的发展。
1.为什么选择某个职位?
之前我觉得自己投递的职位太广,但仔细回顾起来才发现是非常有限的,可以归属于教师、行政、科研三大类。教师岗位,既与专业相关,又受专业限制。行政,与过往实习经历相关,但是作为一份长远的工作,心中却存在犹疑。而科研,是三类当中最有挑战性的,可以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个人知识和能力上还需要努力加强。看似乱投的背后,实际上却是有明确的领域的。
2.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曾经我也因为“变化”的缘故认为未来是无法规划的,从而放弃为职业发展划分发展阶段。但如果这个问题真的毫无价值,又为何为面试官普遍重视呢?规划可能被打断,但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它。规划的意义有三。其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经过慎重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得出的规划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线,而不是随时随地让自己处于十字路口感到无所适从。其二,职业规划一般都是有时间段的,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更能感到生命的紧迫,促使自己为阶段性的目标付出行动。例如给自己正式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划定为7年,那么这7年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第一个7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7年,稀里糊涂地浪费掉是没有办法重来的。其三,职业规范预设了个人的职业方向,而这个方向与个人过往的成长经历、教育经历或者实践经历有决定性的联系,如果没有特别大的意外或个人主动的改行,这个方向应该是不会变化的,一个确定的方向是一座灯塔,在灯塔的照耀下,能成功完成航海。因此我需要摒弃以往的借口,为自己至少设定第一阶段的职业发展规划。
以七年计,我的阶段目标是在领域成为专业人士。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一开始进入工作时所拥有的领域,在工作的过程中,经过与领域的接触,发现自己与领域的契合度,如果可以匹配,则用余下的时间深耕,达成目标;如果不可以匹配,则需要更换领域直到匹配为止。所谓的匹配即领域与能力的匹配。如果是以往,我还会加上“兴趣”,但现在我认为“兴趣”某种程度上是伪命题,特别是对于工作而言。只有擅长的工作才能有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有信心和热情,从而保持工作和工作者互相促进的状态。感兴趣的工作却不一定是擅长的,屡屡受挫的“兴趣”型工作最后可能会毁了“兴趣”,兴趣的存在或许并不一定要与工作相结合,让兴趣充斥业余生活未必不是好的选择。“兴趣”和“擅长”合一的工作是最理想的状态。
3.为什么选择某个城市?
曾经在知乎看到一个帖子谈工作城市的选择,比较好的选择是与自己的过往有联系的城市,例如家乡所在的城市,求学时所在的城市或者自己的男女朋友所在的城市;比较差的选择是去自己从未到过的陌生城市。或许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绝对,有时候城市是不能选择的。但是面试官有时候却对此怀有深深的疑问,一个家境普通、在当地没有亲戚朋友、生活压力极其繁重的城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做了选择呢?直到遇到这份工作,我才知道,相比地点,工作本身更能成为选择的理由,一份具有吸引力的工作排在一座可以选择的城市之前。心中默默地想到,对于个人而言,也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无知者无畏,或许过了这个阶段反而畏首畏尾,也就只有当下有这样一腔孤勇。
4.个人情况现在是怎样的?
面试官们也十分关注求职者的家庭状况和恋爱婚姻。家庭背景对于某些工作而言是具有影响性的,比如学术型机构提供的工作在薪资上是无法与一众公司相比较的,但却需要工作者有比较坦然的心境一心一意做研究,如果工作者家庭状况十分不理想,需要承担家庭大量开支,相较而言对这份工作是不利的。恋爱婚姻是比家庭背景受到更多关注的话题。无论对于怎样的用人机构,他们似乎都有自己的考虑。或者在合同期必须服务于项目,个人是没有自由跳脱工作的,即使学习深造也不行,更不要提婚姻事宜;或者他们希望你已经有稳定的情感生活,在入职后免受更多干扰。在“家国为重”的文化氛围下,考虑求职者的家庭状况和恋爱婚姻是必然的,只是难以权衡其利弊,有时甚至造成对求职者的不公平对待。
5.偏好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有的人在团队工作中更能激发潜力,而有的人则相反,独立工作更适合其性格;有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有的人却害怕与人沟通交流;有的人沉迷于理论研究,有的人更愿意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这些都是工作方式的差别。工作方式有些是可以改变的,有些是很难改变的,其本身并没有好坏的分别,只是在不同雇主的眼中会有合适与否的区分。就我个人而言,我发现,长期习惯已经养成独立工作的行为风格,但是我非常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反馈。
6.这份工作你能胜任到什么程度?
能不能胜任一份工作,这是面试官决定是否录取求职者的根本评判标准。不同的机构,不同的管理者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这场评判,求职者本身也参与这场评判,他们能明确地感知到自己获得某份工作的概率。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安排、执行、结果呈现,主顾双方都对求职者的胜任度定了一个等级,由此宣判求职者的最终命运。在这个过程中,较为高明的管理者或雇主会给予求职者有价值的反馈,激发求职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样,有胜任力的求职者会在各个方面表现出他与工作的适切性,赢得雇主的信任和青睐。
7.你理想的工作是怎样的?
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特别难回答的问题,有些类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也会发现,过往任何一段与外界打交道的经历都可能成为某项工作的起点。面对面试官如此的提问便只能结合对方提供的岗位做一象征性说明。
可是,如果我真的可以有选择,我希望做什么样的工作呢?即使不能想象出一份具体的工作,但是评价一份工作有许多标准,哪怕从最为一般的维度来为自己确定一个大概的方向也比一时的敷衍应付有意义得多。
一般而言,面对一份工作,求职者首先考虑的是报酬,但我却并不这么看。这可能与我还未独自品尝生活消费的负担有关,也与我的消费习惯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我更希望得到工作机会。但如果是理想的工作,我希望在支付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后仍有1/3的剩余。
在工作时间上,希望是八小时双休制,这样每天有一定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阅读、做饭、运动,周末是调节身心状态的过渡,以便重新以比较正常的状态投入工作。
在工作环境上,希望有良好的氛围,真诚、简单、开诚布公,特别是工作上管理者能给予适时的反馈。在自我提升上,有专业技能提升的机会,有业务发展空间。在物质环境上,如果是公司,希望有良好的基础设备;如果是学校等,则不做要求。
有时候心中会涌现出许多很宏大的想法,但是很快却又压下去了,小时候向往的灿烂、繁华已经逐渐转变成平凡与平淡。
结语:在家庭尤其是学校这所庇护伞之下度过人生中前三分之一的岁月,现在真的要走向围墙之外了,我不知道迎接我的会是什么,但还是要嘱咐自己,无论是工作还是其他,都是探索自我的漫长路程,一定要与勇气和毅力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