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上是拍摄于本人所买书内页88,89面《千字文》简介
就此我就从这简介中指出我第一个观感,简直一开始就在自相矛盾,虚多实少,因此我就完以他之矛攻他之盾,下凡()内是简介原文。
88面
第4,5行(《千字文》问世1400多年来的历史表明,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
第6,7行(《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令任何一部童蒙读物…)。
第8行(《梁史》中说:“上以王義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
第89面17行(《千字文》与"三,百"相此,版本清楚,面貌原始,这使我们阅读起来更加方便)
我把这当真,因为我们上一辈没一个家长是本硕博,但多耳熟能详,在日常中不时见景生情脱口说出其中几句,不是承上启下,普遍喜爱不可能广泛留传。
但该讲师在一页中上下行或一行之内就不记得说过什么了,而是开始作妖,说得神乎其神,前言不搭后语了。
第88页第8行引用了(“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作了进一步的叙述,该书说,梁武帝肖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義之的作品中拓出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周兴嗣用了一整夜时间编完,累得须发皆白,这件事在唐宗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其内容与《尚书故实》基本相同》”。
我发现他这些不是事实真相是在《千字文》第一部分内即
第91面2行(本文作于梁武帝大同年间,即公元535~545年之间,距离现在有1400多年了)。
但在同一行又有(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曾写过一篇《千字文》,但毁于西晋的动乱之中,王羲之又重新编缀过一篇,但文理音韵皆不佳,梁武帝为教育子侄,令周兴嗣再次编撰,)
这段请简友读者注意,535~545有十年时期,且《千字文》早有三国时期钟繇写过一篇,后王羲之又重新编缀过一篇,梁武帝只是令周兴嗣再次编撰哦。
可本行接着又是(相传武帝从王義之所书的碑文中拓下一千个不同的字,然后把这一千张没有秩序的纸片交给周兴嗣说,卿家才思敏捷,为联作一韵文可也)。
这个令同样和88面《梁史》一样,没限时间。
可他又再次在91面上同一行又同88面一样以《尚书故实》相传,说的神乎其神。
(周兴嗣绞尽脑汁,只用一夜的时间就编好了,但当他交文的时候,已经鬓发霜白了)。本行接着是(故事见于《梁史》)。
而下行(他只能用梁武帝给出的一千个字编排文章,像小孩子玩拼图,而且还要押韵,所以说“周兴嗣次韵”,次是编排的次序,韵是按照韵部,前脚,把它编排起来)。
在他颠三倒四可以看出《梁史》若是真,《尚书故实》包括其它传说必是假的无疑了。
因为他先后以《梁史》说明梁武帝只是为教育子侄,让殷铁石从王義之书千字,所书的碑文中拓下一千个不同的字,只令周兴嗣作一韵文可也,没限时间,因此535~545是十年,不是一夜,鬓发皆白本很正常。
那他为何要引《尚书故实》及其它传说呢?
因为他一开始不安好心,包藏祸心,除《梁史》是真以外,其他传说让他更无法自圆其说了。
(未完请待续)下文将会接着掀开他所有的天方夜谈,写他只睁眼说瞎活,即他只发现《千字文》其中有一字重复,即“洁”,实《千字文中不止一个重复字,而他发现的洁却不是重复字》,而是他认贼作父,认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