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读的第一本书,算是鸡汤书,读后印象最深的三点:生命的意义;死亡;已所欲,勿施于人。
1.生命的意义,从高中时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经过许多年,仍没有想明白,近些年,在琐碎平凡的生活中已经淡忘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理解的作者观点: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其意义是对生命本身的享受,无论幸福还是苦难,都是平凡简单的享受。目前还比较赞同此观点。
“一些人走进你的生命,一段时间后又走开,没有人会一直陪伴,包括亲人,爱人,朋友以及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或来或去,自然而然,不必慌张”
“苦难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只是或大或小,和幸福一样,它只是人生的另一面,另一种状态。虽知如此,我们却仍然备受折磨。如果能将这点真正想明白,才会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人生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能够要什么?擅长什么?做什么能让自己满意?人间充满诱惑,今日看朋友要学钢琴,有些心动,明日又觉得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后日认为锻炼健身不错。如何才能判定是否真正所需?作者的观点是外部世界的一切(包括交友和做事)需要以照看生命和灵魂为判定标准决定取舍。对于作者这个观点,暂持保留意见。仍不知自己想要什么能够要什么。
2.自然之子。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经常会痛苦的原因一是跟自己较劲,二是跟他人较劲,三是跟老天较劲。要想摆脱这些痛苦,就要学会和自己的外部遭遇拉开距离。别把自己看的太伟大。你只是自然之子而已。可是做到真的很难。
3.爱。爱是没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设前提的宽容。理想的爱是疼人和被人疼两种需要能同时在对方身上获得满足。理想的夫妇关系是情人,朋友,伴侣三者合一,有情人的热情,朋友的宽容,伴侣的体贴。作者的这些理想状态也许只有在理想中才存在。但向往一下,终究是好的。
“对一切好因缘都应如此,遇上了,第一要珍惜,第二要能够放下,珍惜是因为它好,放下是因为它只是因缘。”
4.己所欲,勿施于人。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作者的观点是己所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是自己从来没想过的,人们经常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改造他人,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作者提倡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精神,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嗯,喜欢这个观点。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亲疏,是由各自的心性及契合程度决定的。不应强求,应尊重他人,亲疏随缘。
5.灵魂只能独行。每个人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来到世上又必然离去。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只有独处时,才能从别人和事物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
在亲情,爱情,友情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互相理解。大多的矛盾都因强求理解和被理解而产生。可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又真正的理解多少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追求,各自努力便好,何必去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
6.死亡。自己也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死这件事。以往的心态总是逃避这个问题,认为离自己很遥远,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同自己无关。死亡是一个不知该怎样去思考的问题。
作者观点摘要“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生前的无限时间中没有他,却在走向他,终于有了他。死后的无限时间中没有他,则是在背离他,永远不会有他了。”
“一个人如果真正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他会觉得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这些事情上,牺牲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实在是很愚蠢的。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
关于死,仍没有明确的想法。
最后,无论生命是否有意义,死亡是否可怕。还是希望自己喂养好自己的肉体,让灵魂伴着肉体做它喜欢做的事,不受环境,舆论,习俗,职业,身份影响,内心愉悦,充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