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一个有趣的方子,叫做华佗打老儿丸,也有人叫做仙姑打老儿丸,当然不管是华佗还是仙姑都只是后人杜撰的名称而已,名字不需要太在意,重点这是一张个可以保健养生延缓衰老的方子。
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话说东汉末年,东郡的一个闹市里有两个人在争吵,一个是白发苍苍的"老大爷、一个是童颜乌发的"年轻人",吵着吵着就看到年轻人抡起拳头要殴打老者,路人看不过去了,于是合力把年轻人扭送官府。
陈宫时任东郡从事(刺史佐官)正在和县令议事,待县令升堂审问下发现这两人竟是一对父子,但是白发的“老大爷”才是儿子,黑发的“年轻人”则是父亲,因为父亲吃了神医华佗的药才变成童颜乌发。两人争吵的原因则是由于皇帝放粮赈灾的举措;儿子嚷着分配不均,欲举发放粮的小吏。正所谓民不与官斗,父亲当然是阻止的,没想却因两人争执之事反而闹到了公堂。
注释:陈宫是早期曹操刺杀董卓后逃亡时遇到的第一个谋士;为人刚正不阿,在曹操错杀吕伯奢后便弃曹操而去。著名剧目《捉放曹》的主要角色。
汉朝末年,水旱灾祸频繁发生,战火纷纭、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甚至易子而食,汉献帝便让官员放粮救灾;每人可得三斛稻谷。然而贪官小吏们却克扣了灾民的救济粮;改年轻力壮者得两斛,年老体弱者只能得一斛,而这对父子领粮的时候,由于儿子看起来像老朽;所以只领到了一斛稻谷,之后便和父亲在闹市争吵了起来。当县令审问后,陈宫辨明原因,便严惩了放粮的小吏,补给这对父子被克扣的米粮,并且把华佗的这个药丸称作“打老儿丸”。
方药对比
打老儿丸
华佗打老儿丸那么打老儿丸是什么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吧!根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打老儿丸的药物组成是由;石菖蒲、山药、山萸肉、远志、巴戟天、续断、五味子、楮实子、枸杞子、熟地黄、小茴香、肉苁蓉、杜仲等共研细末,酒调面糊为丸制成的。《清太医院配方》收入的药物组成则为;熟地、茯苓、山药、杜仲、枸杞、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五味子、远志、小茴香、川续断、牛膝、石菖蒲等。两张方子的差别只在楮实子和茯苓,楮实子有补肾清肝、明目利尿的作用,而茯苓则有健脾祛湿、利尿消肿的作用,其余药物配伍则都是以调补肾阳虚为主;治疗腰膝酸冷、精神不振、阳事不举、畏寒肢冷、眼目昏花等症状,但是市面上打老儿丸并不好找,原则上只能请药房加工现做。
市面上有什么可以替代的中成药呢?答案是有的,根据上面的配方,我推荐大家可以用右归丸作为平时的保健用药。
华佗打老儿丸右归丸包含;熟地、附子、肉桂、山药、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从上图可以看出右归丸和打老儿丸都是补肾阳、补肾阴,并且既补气又兼补血,在阴阳气血并补的基础上又特别着重补肾阳。整个方子可以说和打老儿丸的组成是比较相似的,市面上也比较容易买到右归丸的中成药,如果现代人没有什么特别疾病,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右归丸,再搭配适合自己身体质的其他中成药,做为延年益寿,防衰老的一个保健药物。
为什么要补肾+补阳?
因为生老病死,生命过程中都会损耗阳气,所以年纪大了很多年轻时候没有的病都会跑出来,都是因为阳气衰弱了。《黄帝内经》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阳气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长寿,所以要补阳。那么为什么要补肾?其实这关系到中医所说的“天癸”,天癸藏于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先天之精,生长发育甚至衰老的过程主要都是靠天癸的关系维系的,年纪大了天癸竭尽,因此要补肾。所以补肾阳的药物对所有的人都是有益处的,久服身强体健,防衰延年。当然,中医是讲辨证论治的,打老儿丸或右归丸都是针对人生理发展的趋势;“肾阳衰退”作为辨证用药依据的,如果您想制定属于自己的调补方案,可以跟我联系,或是找专业的中医师帮您辨证,配置最合适您的处方来调理,做到未病先至,已病防变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保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