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出差,和朋友聊起关于职业发展和规划的问题,晚上正巧就在自己的kindle中发现一本《优秀到不能忽视》,索性花了两天时间读完。
读完后再次脑洞大开,想要记录下来,虽然文中的很多内容对我而言不适用(基本属于书中所述的少数人群),但还是很有启发,特别是身边亲戚朋友聊到职业的选择与规划的问题经常不知从哪里下手,而我个人的经验和经历又比较特殊不具有普遍的实操价值(正如作者所言)。当然,这本书如同常见的『西方世界』翻译而来的书一样,大量的案例论证、需要有点知识背景的名词、略蹩脚的翻译,读起来并不轻松愉快,所以我同样也希望这篇读书笔记能够屡清思路,看起来更接地气也更易懂一些。
什么吸引我读完了这本书?
作者开篇上来就否定了在职业的选择上『追寻自己的激情』这一我曾经深信不疑的结论,让我在阅读第一章时一直对此保持着坚定的怀疑主义调调,不断的批注哪里写的不对或者有问题不全面等。但往后读发现言之有理,虽然全书的逻辑脉络不是那么清晰,但自己理顺后,发现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职场上的鸡汤传说
不得不说,自己也是当初深受职场鸡汤洗脑,但由于运气比较好,鸡汤最终被验证成功,以至于这类结论深信不疑。类似的鸡汤有:
1.追寻自己的激情
2.做你爱做的事,钱就来了
3.你需要找到你所爱的东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果你还没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乔布斯
在这里,需要简单说明一下,为什么鸡汤的影响力大而深。
首先,鸡汤很多时候是说给年轻人听的(当然也包括很多单纯的成年人),以一般的阅历而言,无法设想从原因到结果中间的路到底有多复杂或者多曲折,自然的会从自我的角度去相信那些看起来简单而且合乎道理的中间过程(当然你也可以说,大道至简,但不是每个简了的道都适合大多数人抵达彼岸的)。
其次,鸡汤经过了简化,而且有极端被简化的成功案例做辅助,很容易被传播和记忆(此处想起了曾经有人为了证明名字中的五行的力量,使用的案例是X泽东属水,X介石属石,水滴石穿,所以泽东必胜...)。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很讨厌不知道过程的原因和结论,我甚至都无法确定这个结论是不是这个原因导致的,因为没有过程...
为什么作者否定了『追寻自己的激情』这类职场鸡汤?
其实,作者没有完全否定,基本是他故弄玄虚,想要内容的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而已。但是,这条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太难,不容易看清,或者说不到一定情况下无法具体实施却是实情。
(下面的内容与原书结构不同,重新屡了一次,希望更容易理解)
先说说作者的观点:
1.从客观事实上来说:
年轻时的乔布斯,并不想改变世界,只想一心修禅悟道,如果当时他追寻自己的激情,结果是世界上又多了个教徒/僧人。而苹果公司也是从一点点的小买卖开始的。
2.从人的基本特点来说:
a.大部分人的激情/喜爱 都仅限于业余爱好,比如男的爱打球,女的爱购物,既没有兴趣,也没预期的可能发展成为职业。
b.直接探寻自己的激情/喜爱 而选择成为终生职业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片空白,脑子里面完全无法产生关联关系。
c.当一个人一直想要探寻自己的激情/喜爱,往往会对现有的工作产生极大的不满,面对困难或者说锻炼机会的时候,容易退缩。然后不断的跳槽和自我否定,严重的降低工作和职业幸福感。
d.激情的力量,更常见于有天赋的人身上。
3.从理论上来说:
a.职业激情是稀缺品,其实很少有
b.激情是需要时间的
c.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d.自我决定理论中人的动机形成需要三中养分:自主(对生活/工作有控制力)、胜任(擅长于所做的事,这样也能更自主)、归属(自己与他人/组织建立联系)
注意到没?对于正常人,专业技能的精通/掌握 会让人产生自信和激情。我自己在回想的时候发现确实如此,如果没有小时候接触计算机,初中开始喜欢做网站,大学开始喜欢玩手机这一系列的『轻沉淀』,也就不会有自信和激情成为一个产品汪,并一直觉得自己适合的和喜欢的是一样的。
所以,这里的核心是『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下面一个问题:如何到达精通?
关键的理念:
工匠思维
方法:
1.心态理解上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强迫技能形成。这是最难的阶段。
2.操作上通过『刻意练习』不断突破能力的瓶颈(大多数人在职场的能力的瓶颈很快就会到达)。
3.通过假设->实践->反馈 不断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
不适用的情况:
1.该工作无法让你有机会通过发展稀缺而宝贵的相关技能而与他人区别开来。(职业有明显的天花板或者预期收入难以满足未来)
2.你认为该工作所关注的内容是无用的或者甚至可能对世界有害。
3.该职业迫使你与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
作者这里定义的工匠思维并不完全等于我们经常听说的日本『匠人精神』,简单说下,你可以理解日本的『匠人精神』是在各行各业极度竞争的情况下,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拥有差异化而最终产生有效价值的职业的态度。
而这里定义的工匠精神是:以产出为中心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它和『激情主义』的区别在于,『激情主义』专注于寻找『我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关注的是世界能给我带来什么。实质上是一种心态上的不同。
对于作者说的方法,我需要补充一下:
1.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你必须逐步知道在你的领域里面什么叫牛逼,慢慢的有清晰的定义/参照对象,才有可能让自己达到,否则依然继续茫然。
2.对于假设->实践->反馈 这个环节的 反馈,有时最快的方法就是和内部的前辈讨论,我曾幸运的有一位老板,不断的每天构想然后沟通,获得她的反馈(其中大部分很靠谱,有理有据),让我收获颇丰。
3.对于知识工作者『刻意练习』需要自己明确练习方法和目标,这点不如从事体育或者艺术的一些领域直接,不同人不同情况。我yy一个情况,比如销售,每天花点时间模拟如何和之前遇到最难缠的客户沟通,假想他们的回答...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你需要更有幸福感/成就感的工作
上面的部分基本已经到专家级或者总监级别了,作者在这里继续给出了职业升华的方向:拥有更多的自主力(幸福感)/使命感(成就感)
为什么田园生活、卖了房子去丽江开个客栈、开个自己的咖啡屋/书屋 特别令职场人向往?作者认为因为这一切看起来你会有非常强的自主力(自己当老板),但是自主力也是稀缺的资源,很多时候需要拿你已经积累的各种资本(钱或在工作中锻炼出来的相关能力)去交换,否则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当然更重要的是
『要做有人愿意埋单的事情』,不然只是空想+无处安放的灵魂。
当然,自主力也不仅仅是自己当老板,还可以是在职场中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或者话语权等,这些都依托于你的专业能力足够强大,『不可忽视』。
而使命感呢,就是解决『我的人生应该如何渡过?』这么个问题,很多时候就是让自己的职业或者专业能力能够放大,去正向的影响更多的人。
这里的操作方法会比作者说的复杂的多,我相信也不是他一章能解释清楚的。但作者给出了三个思路还可以(甚至于和做产品的思路很像...),没了解的可以了解一下(建议直接看书中这部分内容):
1.怎么找到自己的使命:
先让自己在细分领域足够牛逼,然后再寻找相邻或者相关的领域中是否有可以突破/创新/值得解决的问题,然后将解决这一问题的价值与自己的使命挂钩。
2.通过不断的小尝试,去验证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是否靠谱,甚至于这本身是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当这一使命被验证,通过一系列类似于产品营销推广的手段,经营自己的影响力。
综合一下可以说:从『小处』着手专注的达到某个领域的前沿,达到后探索相邻领域找到自己的使命,再以极大的热情去追求,往『大处』做
华丽的分割线--------------------------------------------------------------------
写了这么多,说起来就一句话,找个天花板不要太低的职业(专业领域有大牛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评估方式),只要不太讨厌(遇难解决不了,打退堂鼓的不算),精耕细作,达到这个领域的牛逼先(请相信,很多领域的牛逼还不需要用到天赋这个层面)。激情、自信、成就感、钞票、都会随之而来。比在那里闷头yy什么工作适合我、有朝一日灵光一现会有某个适合我的职业突然出现要靠谱的多...如果你早就有所积累,并且不断的在获取自己的成就感和信息,然后坚定自己的职业,请忽略以上所有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