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习惯很早就到学校,坐在课桌上,被一众同学簇拥着,肆无忌惮的讲述自己昨晚做的彩色梦。一直到上课铃声响起,才不情愿的挪回自己的座位。那时候,在嘈杂的早读声中,我常常走神: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老师,早自习取消大家无聊的朗读,让同学们尽情分享自己有趣的梦。
傻傻的自己还没来得及做好心理准备,就发现,我已经到达当年那样憧憬的年纪。上班总是卡着时间到,木着一张脸,忙忙碌碌,到太阳下山。回家的路上,悄悄地回忆自己长大后的这一天:浏览了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听闻了同事家长里短;制造了各种计划方案文稿……经历的这一切似乎都是别人的世界,怎么一直忽视了最最亲近的自己——我在做什么?为了什么?我想做什么?更别提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梦语。
这,就是长大吗?失却天真的同时不小心也失了思考、走神的空隙和心情。
小时候,尤其记得寒风凛冽的冬晨,天空刚刚微微亮起,我和妹妹一人捧起一片烤馍片,在人烟稀少的乡村土路上说笑着以蜗牛的速度奔赴村子北面的学校。薄薄的馒头片,在火炉边熏烤了一夜,酥脆、焦黄,还带着一股难得的暖热气息,小心翼翼的掰下一块,放进嘴里,顿时感觉口中满溢全世界的幸福和满足。那时,我一直奇怪:这么好吃的东西,为什么爸爸妈妈会不稀罕?我们长大了是不是也会不喜欢这种味道了呢?
阴错阳差,长大后学习广告专业的自己,开始去体会各种品牌的意境,居然不知不觉间忘却了去关心食品的本味。冰激凌,就觉得哈根达斯美味;巧克力,总是不自觉的买了德芙;甚至做可乐鸡翅使用的可乐,也想当然固执的认为百事的味道应该更好些……任何入口的东西,品牌成了第一选择要义,总是在美好的广告画面中想象到底是如何美味,总是用心用脑子在品尝,却忘记了接触食物的第一个关口其实是舌头,是嘴,是实体食物本身的味道。现在想想:再贴心的品牌定位,再美妙的广告设计,没牌子的烤馍片带给我心底那种真实而强烈的幸福感,从来没有再出现。
这,就是长大。超市里各种口味各种品牌的烤馍片多了,但是味蕾和心境永远留在了那个阳光还未明朗的冬日清晨。
……
我们就这样循着儿时美好的愿望长大了,却发现,不经意的成长,使周围的世界变得仓促了许多。真正长大的我们,原来都没有能力满足儿时简单执着的梦想,甚至没有了资本去体味儿时已经拥有的幸福。就像儿时总也不能理解朱自清先生的那句:“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呢?”
突然,想生个孩子,为了让他慢慢成长,不要像我一样后知后觉。
注:这是刚上班第二年,步入社会稍感迷茫时候的一篇随笔,贴在简书,记录成长中的自己。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