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喜欢写作吗?

你喜欢写作吗?

作者: 姚树井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07:18 被阅读2次
    你喜欢写作吗?

    (1)写作,内省的一种方式。

    不写出来是不知道自己的思想成熟不成熟的。就像很多人当了父母之后反而在孩子面前表现地特别知礼节一样,他们讲礼貌起来自己都害怕。写作是发现自己的一种方式。

    内省,成长。很多人是在遭受了重大挫折,比如被人穿小鞋、失恋等的情况下,才有静下心来写作的冲动。思想来自经验的积累,灵感来自孤独的沉淀。龙应台说的。

    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小时候也是笨得很,被左宗棠经常嘲笑是“猪子”,就是笨得跟猪一样。

    倭仁是曾国藩的老师,交给他一个办法,就是记日记。从这以后,曾国藩一生中的每天都在记日记。我们都知道责人容易责己难。把自己每天所思所想以及所错所误都记录下来,然后针对去一一改正。现在去看曾国藩对自己错误的记载,真可谓是触目惊心。

    举个例子吧,只要是个人,都好色。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的一天,曾国藩听说他有个朋友新纳了一个小妾,长得相当漂亮。随后他就召集了一帮人去到朋友家里,说要看看。主人当然不同意了,我的女人,凭什么让你们看。曾国藩带头起哄说非看不可。“欲强见之”。主人拗不过,就让小妾出来。据曾国藩日记记载,他们这帮人不仅进行了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居然还有“狎亵大不敬”的行为。

    一次就算了,还有一次,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去另一个朋友家,在朋友家看到两个绝色的歌姬,曾国藩又忍不住了,“谐谑为虐,绝无闲检”。

    回到家之后,看到自己的老婆,当时正生病,看到老婆痛苦的呻吟。日记又写“入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呻吟声”。

    光敢于把自己这些行为记录下来,就已经是非常勇敢了。他自己后悔说“心贪嬉游”、“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

    所以曾国藩父亲曾经告诫他说“节欲节劳节饮食”。

    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错误,改正起来也就相对容易多了。

    (2)写作,输出帮助大家一起成长。这种成就感是最棒的!

    你喜欢写作吗?

    当你看到别人的感谢温暖,没有人不为之动容。

    我们经常讲要看书,为什么要看书,其实无非就是获取信息,灌输知识,消遣。但总得有人来写书吧。

    我们都有灵感迸发的时候,把自己对生活的经验、感悟写下来帮助更多人。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行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那么多老师先生,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重,不正是因为此吗?

    孔子之后中国第二大圣人,王阳明,独创心学。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在当时的明朝,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彻底剿灭匪患,平定宁王之乱。最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戚继光那样建立自己的戚家军,反而仅仅都是依靠临时组建的军队。我自己就是常常以阳明心学的信徒自居。

    (3)写作,爱自己的一种方式。

    每个人都渴望被重视,被善待。网络的出现为每个人都戴上了一层面具,现实中遮掩了的自私、冷漠、无礼在网络上都一一被显现出来。

    谁没被受过伤呢?

    很多时候找朋友倾诉并不能帮我们很好地解决,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抚慰自己,难道不是非常好吗?

    空灵之中,再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难道不是善莫大哉?

    (4)写作,沟通感情的一种方式。

    这也是我在看到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的。

    你喜欢写作吗?

    应用在我和我弟弟身上,效果一样的好。 再好的亲情关系也需要经营。正如,龙应台所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你跟你的父母有连结的“份”吗?


    面对巍巍皇权,从来都是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父子之情、伦理纲常通通都可以踩在脚底下。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里刀光剑影,玄武门边兄弟残杀,唐高祖李渊被逼退位,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满门抄斩,甚至包括秦王李世民的十个亲侄子。手段残忍至极,简直就是十恶不赦。长长的帝王路,从来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走上去的,尸骨累累堆积的不光是对手的,更可能是亲兄弟的,亲父子的,亲侄子的。儿子要夺父亲的王位,弟弟要哥哥的性命,哥哥要弟弟的尸体,叔父要侄子的一命归西,血缘亲情在高高在上的权位面前微如草芥。

    “玄武门之变”从来不是那一天发生的。

    试想,如果李渊能与几个儿子开诚布公、剖心置腹地交流,如果嫡长子李建成能和功勋远大于自己的弟弟唇齿相依、肝胆相照、不忘旧情、理智让贤,历史肯定会改写。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也不会有这桩惨案发生。

    正如龙应台所说“恐怕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比他们的父母想象的要复杂、要深刻得多”。

    我们大部分人从18岁开始,就慢慢地跟父母没有了交集,父母会说孩子叛逆,孩子会说你不懂我。一个想要自由却没有能力,一个想要控制却发现无能为力,于是如火如荼的争吵开始了,一般都是愈演愈烈,每况愈下。父母单向看向孩子,孩子看向光明的远方。怎么能说没有爱呢?

    但正如龙应台所说,“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你喜欢写作吗?

    龙应台,很多人说她是大学问家,也有很多人说她曾是功勋卓著的台北文化局局长,更有很多人说她是针砭时弊的批评家。这个在台湾贫苦的渔村长大的姑娘,从小一直是第一名的最让人讨厌的模范生,这个曾经敢于叫板国民党威权统治的女性,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你慢慢来》里面她的柔情似水,小安安的童真欢乐,也真想看看里面那个可爱、天真、正义的小安安,长到18岁是什么样子?他是否会拥有跟我们每个人18岁时候一样的烦恼、迷茫又或者不可一世、潇洒傲慢?

    《亲爱的安德烈》直接从书名就旗帜鲜明地表白自己的孩子,从2004年到2007年,为了与自己分离4年的儿子拉近关系,龙应台邀请儿子与她在报纸上开专栏。这才有了《亲爱的安德烈》的出现。代沟的弥合、母子两人各自的相互了解和成长我们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这36封书信中,我们看到了龙应台对儿子的谆谆教导、纯纯爱意,安德烈对母亲的坦诚相待以及成长,母子两人都为之间的感情做了尝试和努力。其中覆盖了母子两人的成长环境、德国和香港社会评价、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国欧洲的人情、人生的价值、工作的意义等等,更重要的我们也看到了有其母必有其子的必然,龙应台“社会公民”的正义感和是非的判断力跟安德烈如出一辙。这不知道应该归功于教育,还是基因?

    父母,我们最好的老师。

    18岁,谁不是迷茫?谁不是一边对未来充满想象一边又担心自己会落于庸俗?谁不是跌跌绊绊于复杂的人际关系?谁不是渴望远方的自由?谁不是想让别人把自己当大人看。但在我们跨出去的那一步,不光是喜悦、自由,还有挑战、彷徨和风险。父母总会把他们“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但前提是,我们得向他们打开心扉。父母也不能是趾高气扬、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指责,交流从来都是平等的。即便他是你的孩子,但你必须把他当“别人”。

    龙应台生长在文化“尴尬”的台湾,安德烈生长在耻辱感浓厚弥漫的德国。或许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两人是相同的。

    对18岁的迷茫,龙应台轻轻诉说着她的18岁之前的光阴,有喜有悲、有得有失,更多的是城乡差距带给她的落后、品位低下,或许是龙应台想要通过这样的对比去让安德烈更勇敢地面对人生吧。

    对友情,龙应台有一段非常清楚形象的比喻,“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个人专心走个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

    对贫富差距引起的安德烈王子般舒适生活的愧疚、不安,龙应台喜悦于儿子的愧疚、不安,并告诉他们如何去安置自己的道德。

    对人际关系,安德烈和所有人一样刚开始都会有点笨拙和不知所措,甚至有点担心畏惧将来一生的复杂关系。

    对爱情,龙应台经验十足地对安德烈说“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对工作,担心孩子“将来变成冬天的蟋蟀,一事无成”,但是她不会强迫孩子或者道德劝说,她在温柔提醒:“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三年的书信,我们能看到安德烈的成长,龙应台对儿子深深的思念、暖暖的提醒、谆谆的教导。

    你喜欢写作吗?

    《亲爱的安德烈》能否成为一把“野火”,点燃形同陌路的两辈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我们是不是也要去通过写信,找到两辈人或者几辈人之间连结的“份”。而不是一旦孩子到了十八岁,“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对于被单向思念的孩子而言,提笔去跟上辈的人去写信是没有耐性的,但是正如安德烈在序言里所说“我是逐渐、逐渐才明白你为什么要和我写这些信的,而且,写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其实还蛮乐在其中的,虽然我绝对不动声色”。

    近年来各大心理学网站都在大肆吹捧说“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伤害有多么多么大,这个当然一点都不否认,但是一味指责“原生家庭”,难免会有失偏颇,毕竟,没有完美的父母,而且,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喜欢写作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bo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