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和“死”自古以来就是个比较大的话题,儒家多研究“生”而少谈“死”。佛家因果轮回,“生”即“死”,“死”即“新生”,因生而死,向死而生。道家讲究“死生”变化,气聚为形,形散为气。自己以庄周为师,深受三家影响,故而对“死生”有自己的看法。接连三日学习复旦哲学课堂儒释道三家生死观,略有想法,故而记之。
用本家先师的话说,死亡不过是一种变化。大自然赋予我形体,劳我以生,息我以死。这不过是自然规律罢了。虽然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可无质量的生,比不上痛痛快快的死。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濒临死亡时的孤独。
由于工作原因,之前有接触过濒临死亡者。是一些没有“尊严的可怜人”,明年已经了无生机,由于家人的坚持,还在经历临死前地“折磨”。当然,我不是当事人,自然不知道究竟是在努力地抓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忍受折磨。但终究是孤独的。再加上,一些城里人(即“所谓的文明人”),为了不让家人在家里去世,直接放在医院,扔一堆钱。病人死亡前地内心可想而知,死不瞑目,也许只是生理反应,也许是没见到家人的失望吧,自然我也只能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测。
因为避讳,故国人多对死避而不谈。可终究死是无法避免的,那么何不坦然面对呢?如何坦然面对呢?下面说说我自己的观点。
如若是我,生前一定会以追悼会的名义召集亲朋好友一聚(国外有过这样的例子,觉得不错),然后安心地静待死亡降临。一切从简,就让我安静地死去。
可以想象身边有人握住我的手,静静地看着,并为我即将要产生的变化而高兴。没有人哭泣,没有人悲伤,大家都在静静地看着即将发生大变化的我。最好,有人能在放着我最喜欢的歌曲,然后就这么静静地看着自己离开。说一句,此生无悔。无悲无喜地就这么离开。死后,尸体或可以捐出,或可以化成灰撒向我爱着的土地。
此后,消失,又一次回归天地间。有人记得,那自然更好。无人记得,那也无所谓。反正生命已经消散,无所谓知觉与感觉。
断断续续不成逻辑,只言片语难称文章。暂记于此,以期后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