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这是“精卫填海”的出处,也是《山海经》中的原文。
再往北二百里,有山名为发鸠山,山上有很多柘树。山中有一种鸟,外形像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爪,名为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它这样叫:精卫精卫精卫)。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漳水从此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小学课文中的《精卫填海》是改编后的,是这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2046/6afc36a09b868550.jpg)
精卫鸟是《山海经》中颇为感人的神鸟,古往今来,人们总是赞叹精卫鸟坚持不懈的追求,尤其成为文人墨客的赞美对象。
读山海经·其十
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大赞精卫鸟,把这神鸟和战神刑天,就是那个与天帝争位,被天帝斩首,却仍不屈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战神相比拟。可见,精卫不屈不息的精神在诗人心中同样可歌可泣。
精卫日复一日飞翔,衔着木石填海,风雨无阻,海水滔滔不绝,精卫也永不停息。
这样的故事,最初我觉得很奇怪,精卫不是一只傻鸟吗?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经历渐多,我逐渐发现这样的故事其实是在告诉人们,沧海也许可以变桑田,也许不行,但 那又怎样?追逐梦想本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拥有强大意志,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是最可贵的!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刑天舞干戚,吴刚伐桂……
古希腊神话中也有这样的故事,西西弗得罪了诸神,诸神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然而,每当他用尽全力,将巨石推近山顶时,巨石就会从他的手中滑落,滚到山底。西西弗只好走下去,重新将巨石向山顶奋力推去,日复一日。
非常巧合的就是中外文学都有这样的故事。不同的是中华民族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更具主动性,更加不屈不挠,与天斗,与海斗,与权威斗!
尼采说,“凡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恰如精卫鸟!她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