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前,我养在石头缸中的碗莲开了。出水芙蓉一样,高出叶子,婷婷地绽放着。我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里。有同学留言,嘱我应该配上几行文字才合适。我记得以前在读了乡贤陈所巨先生的《残荷》之后,有感而发,写过一篇。立刻回复说,马上就写。其实是想翻出旧作来充数。
后一日,又受诸多亲友相邀,逢一梅雨季中少雨的半天,前往孔城赏莲。沿湖岸边缓步而行,微风细雨,靠近东边的水面上,荷叶叠翠,铺展在粼粼的碧波之上。而支撑荷花的藕竿就从这些叶子的缝隙间挺挺地伸出来。有的已经盛开,有的正在含苞,还有的才刚刚露出尖尖角……
同行的王孙叔叔退休前是上海一家大报社的资深编辑兼记者,摄影是他的拿手绝活。这不,他充当了我们的义务摄影师,左一张,右一张,为我们的爱美之心留下倩影。回家后,我搜肠刮肚,想写一篇“莲”,可是又实在觉得,从古至今,有那么多的大师写下了那么多的不朽名篇,我还是识趣点,多读少写吧。
中学时,课本上有朱自清老先生的《荷塘月色》,那种唯美,那种氛围,还流露出来一些淡淡的惆怅之情......一直都是我钦羡和模仿的范本。唐诗宋词中的意境更妙不可言,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李白的“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欧阳修的“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啧啧啧,每个字都值得我回味半天。
后来,读到了更多赞美莲花的名篇佳作。例如季羡林老先生在他的《清塘荷韵》中写道:“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以至于季先生“每次看到或想到”,他的“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说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我又想到很多女孩子就是用“爱莲”这两个字来做名字的。至于叫莲的,应该更多。记得我小学时在北街小学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就叫爱莲。还有十几年前有幸遇到的一位女检察官,也是这个名字。真的是人如其名,既美丽善良,又落落大方,同时更是一身廉洁正气。
文中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了这句话,我的一位良师益友,枞阳的胡国友先生较了真,专门撰文进行研讨,认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多数人都给错误地写成了出“污”泥而不染。
他说,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之所以会“污”,是因为受到了各种影响动植物生存的元素的污染。而淤泥则是由很多种自然界中的有机物堆积而成,充满了荷花生长发育,开花结蓬所需的肥效与营养。是啊,打一个浅显的比方,如果把荷花种植到工业废水排放池中,我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观可能就会成为传说了。
写这许多,其实就是借大师先贤们的文章来抒发对莲的爱慕与赞叹,而前些年草撰的拙作,我也汗颜附在文后,敬请诸君斧正。
几年前的旧作,也晒一下夏日里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是各种莲花。
不仅美丽婀娜,更有一种圣洁的忧伤,一种气定神闲的知足。
每一朵莲都有每一朵莲的故事,每一朵莲也都有每一朵莲的心事。
——渴望绽放,更渴望在最美丽的时刻能够有一双多情的眼睛,静静欣赏着自己花开花谢的过程:
“如梦如幻,冰清玉洁,远近相宜......”
我理解这种丰富多彩的内心,平静而快乐,纯净而善良,充满想象,并且深情款款。
那种美丽开始向深处延伸。
从第一次绽放时的神奇,到千朵万朵盛开时的笑意。
从一池清波到一塘碧叶。从一个个欣喜的花苞到一个个成熟的莲蓬。
拼命地汲取着大自然的灵秀,装点起微波荡漾的水面。
一边孕育着果实,一边展示着美丽,争先恐后地奉献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其实也正是在努力地付出“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最后,用林清玄老先生所著《清净之莲》中的文字来作为本篇的结束:“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文中图片除了朋友圈的截图,均为王孙叔叔所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