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有四种层次。
第一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层,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层,不知道自己知道。
第一层是初生牛犊,无知,目空一切,认为一切事情都可以摆平。
第二层是有了一定的阅历,感受到世界之大与自身的渺小,事情并不是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第三层是虽然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但是领悟到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与方法,还是可以改变事情的走向。
第四层是方法已经融入自身,炉火纯青,臻于至境,无固定形式,全凭自然反应淡然化解眼前的干戈,正如张无忌所说:“我已经忘记所有招数了。”
自写作以来,我就一直很好奇,我究竟都知道些什么,我的脑袋里究竟装了些什么,能不能掏空出来看看都是神马玩意,如果是水,也好看看是什么颜色。
试想自己的脑袋是一个灯光昏暗的仓库,伸手不见五指,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就是货物,随意摆放,相互堆叠,杂乱无章,偶尔从窗口射进来的光线都被货物遮挡了。
货物有大有小,形状各异,自己常用的货物体积较大,比较显眼,不常用的体积较小,或许被大货物遮挡,或许躲在阴暗的角落,不细心查找并不容易发现。
眼前,我说不清楚具体都是些什么货物,有的也许很早就在了,有的也许才刚放进来,有的看一眼就知道能用上,有的不了解能否派上用场。
身处货物深处,一片漆黑,看不清楚仓库的全貌,找不到仓库的出口,我做出了决定,要把货物搬空,没有残留,不遗余力地搬空,还仓库一个井井有条。
于是,写作成了我掏空自己的途径。
要把货物搬空,需要给货物分门别类,仓库四周的墙边似乎摆满了货架,但是货架也是一片昏沉,我需要把货架点亮,把相关联的货物都放上去,这点亮的灯便是写作的灵感或是主题。
开始了写作,自己会变得极其敏感,我背上了一个看不见的背包,时时刻刻搜寻周围,试图寻找所有能点亮货架的灯,与别人交谈能获得灯,观察别人能获得灯,阅读书籍能获得灯,参与事情也能获得灯。
起初我还担心收集不了多少灯,不足以点亮那一排排密密麻麻的货架,后来我才发现,只要用心体会,身边的灯是采集不完的,不知不觉我的背包已经塞得鼓鼓的,以至于灯多了,却没有闲暇搬抬货物。
每当获得一盏灯,我便迫不及待地放到货架上,点亮了货架,我就可以往货架上搬货物。
搬运货物的实质是一个思考过程,我在茫茫的货物中寻找能搬上这个货架的物品,显眼的货物一下子就能找到,对于不显眼但是有印象存在的货物,我需要穿梭于货物丛中,抬头仰望,弯腰俯视,拿起端详,用手触摸……
小货物都是零零星星的,我必须在各个角落细致地把它们找出来,连成一串,放在货架上。不然,它们会被遗忘,再也找不到了,白白消失在我的仓库,得多可惜呀!
所以,搬运需要毅力,去过的区域,反复找,没去过的区域,即使觉得不会找到,也强迫自己去,决心一个货物都不能少,在强迫症的驱使下,往往很多原本将要消失的货物,会重新归属于你,这是一种失而复得的惊喜!
走路、骑车、吃饭、睡觉……我都在脑海里进行着搬运的过程,眼神呆滞可能是一种外在的表现。
搬运的过程并不轻松,既是脑力活,又是体力活,做笔记帮了我大忙,按其指引我能更快地找到所需货物。
当然,日子每天都在过,每天都会有新的货物搬进仓库,现在的我学精了,摸清新进来的货物就直接搬到货架上,以免添乱,例如在阅读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记录每一句话我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很多人困惑,看了书也不少,却总是记不住,那是因为这些从书上新搬进来的货物,你都任由它们随意摆放了,不是你没放进来,而是你没打理。
一种方法是,做笔记,记下位置,另一种方法是搬到货架上,放到显眼的位置,用的时候方便找到,用得多越觉得显眼,越觉得显眼用得越多,逐渐内化于你自身,与你融为一体。
处事和写作都是使用货物的方法,相对而言,写作较为便捷,谁都可以写,随时可以写,随处可以写。
搬运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尴尬,搜寻千万遍都找不到合适的货物放到货架上,这时才发现自己对某个领域认知的单薄,其实自己比想象中知道的还要少,你会倒逼自己搬进更多的货物到仓库,去阅读,去学习,去挖掘,去探索更多的未知。
一轮一轮的搬运相当于梳理和重构自己的世界观,了解自己脑海里货物的组成,清楚自己所知道的事物的内在逻辑,通过写作将自己所知排列在自己眼前,点亮一个个货架,让原本虚无缥缈的思绪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在遇事的时候便可以依靠着眼前的一个个货架去处理,货物越多,思考越深,条理更清晰了,内心更踏实了,脑海的仓库也更整洁敞亮了。
一阵穿堂风吹过整理后的仓库,沁人心脾,那种知道自己知道的感觉很“酸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