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相信学书法真的会有“顿悟”么?

你相信学书法真的会有“顿悟”么?

作者: 安先生慢面包 | 来源:发表于2019-03-31 16:28 被阅读0次

    在勤奋练习中渐修,在自然生活的体悟中顿悟

    文 | 书艺课堂 (ID: shuyiketang)

    转载请联系授权

    “顿悟”来源于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故事中的两首诗。

    随着第五祖弘忍渐渐的老去,他要在一众弟子中寻找继承人,所以他要求徒弟们都做一首畿子即有禅意的诗,以诗中之禅意定衣钵传之何人。其中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目不识字的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听之大喜,于是,暗将惠能叫于内堂,将衣钵传之,是为六祖,一花六叶,至此圆满。神秀不忿,北上开宗立派,以南能北秀并称于世。

    ▲ 图片来自网络

    众所周知,禅宗与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千丝万缕,他们的人生,修身,生活方式,艺术价值取向都深受禅宗的影响。书法中谈及“顿悟”与“渐修”的书家众多,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董其昌。

    ▲ 明 · 董其昌 《山水》

    董其昌以禅论画,推崇顿悟,以顿悟为中介而将禅学与书法绘画以及南北宗论联系起来,以禅修、顿悟而实现的涅槃境界的思想来统摄书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他强调“顿悟”的重要意义,主张书画家心灵对自然的关照应当是主动的感悟,在艺术考察时应摆脱传统思想形式规范的束缚,对古人的艺术扬弃和超越,明心见性。但另一方面,他并不排除渐修对顿悟的作用,例如他第二次见到王羲之《官奴帖》时感叹“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在董其昌看来,“顿悟”不是一经获得就可以了结的,而是在渐修中反复的过程,“迷人渐契,悟人顿修”。

    ▲ 图片来自网络

    禅宗所讲的“顿悟”与庄子讲的“目击道存”相似,即对于“道”的体悟有一种直觉性和瞬间性,在顷刻刹那之间瞬间完成。这和书法艺术的体悟从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学书的道路亦是一种修行,在勤奋练习中“渐修”,在自然生活的体悟中“顿悟”。

    ▲ 图片来自网络

    王羲之书论中讲“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焉。”

    王羲之在幼年时期随卫夫人学书法,这为他打下了扎实良好的基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他开始不断游历南北,开拓视野,广闻博取。观历代名家之书后,他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感悟,开始对师传有所不满。不免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之叹,并“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焉。”这种思想上的改变和体悟都是建立在他跟随卫夫人大量练习积累的量的基础之上才实现的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十七帖(局部) ▲ 《二谢帖》 ▲ 《何如·奉橘·平安三帖》 ▲ 《游目帖》

    此外,徐渭也曾感慨“余玩古人书旨,云有自蛇斗、若舞剑器、若担夫争道而得者,初不甚解,及观雷大简云,听江声而笔法进,然后知向所云蛇斗等,非点画字形,乃是运笔。知此则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一以贯之而无疑矣。惟壁拆路、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锥画沙,乃是点画形象,然非妙于手运,亦无从臻此。”徐渭最初对于古人书论中的一些说法不甚理解,后来在一次偶然的生活中,面对自然物象,瞬间顿悟。

    显然,王羲之、徐渭、董其昌都是肯定书法学习中“顿悟”的存在的,那么如何实践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大量练习和积累

    哲学上讲“量变引起质变”,书法也同样如此。书论经典中有许多是讲“法”的,“法”者,顾名思义,就是法度,规定,这些并不是束缚,而是千百年来书者由实践得来的经验的总结,他们很明白清晰地告诉后世,如何起笔落笔,如何结体适宜,如何排布章法,如何贯穿行气,如何涨墨淡墨等等。

    ▲ 保存上图可分享至朋友圈

    但书法作为一门技艺,它和“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一样,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的练习方可获得。“顿悟”虽是在一瞬间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但前期的沉淀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浸淫。

    王羲之墨池尽染、王献之写尽十八缸水、智永的“退笔冢”、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每一位书法家精熟技艺的背后,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的勤学苦练。“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大量的练习和积累,既是书法的基础,也是“质变”的前提,是“顿悟”所可能实现的基础条件。

    二、深入观察生活。

    建立在大量的反复的练习的基础之上,书法的“顿悟”往往是在不经意的观察生活中实现的,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书法是从阴阳造化、自然万物中获得一种形态上的客观规定性,而书法艺术丰富的表现形态正是对自然物象的模仿和比拟。

    ▲ 保存上图可分享至朋友圈

    这种例子在书论中可谓是不胜枚举:“一如千里阵云”,“、如高峰石”,“丿如陆断犀象”,“丨如万岁枯藤”。还有拟山水的“若阳朔之山,以瘦甲天下”;拟山川的“如崩山绝崖,人见可畏”;拟树木的“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拟飞禽的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拟人物的若“公孙舞剑”、“担夫争路”……

    我们的书法艺术,来源于自然,物化于自然;同时,在对自然的观照、体察、感悟之下,亦可明心见性,获得对书法的“顿悟”。

    那么关于书法“顿悟”,您是怎么看的呢?希望每一位热爱书法的书友都能在勤奋练习和体悟自然中,迸发灵感,获得“顿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相信学书法真的会有“顿悟”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hu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