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中国人都要去走亲戚。
中国的饭局是最让人头疼的,七大姑八大姨分别都要去一遍,然后七大姑八大姨再集体到你家聚一次,累人累己,可是没办法,这是中国的礼节与传统。如果连唯一大家都有的假期都不聚的话=,就真的没有时间聚了。可是,即使聚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亲密交流的感觉也越发淡漠了。
比如,才刚吃了一会前菜,旁边的小孩儿玩起了跳一跳;再大一点的小孩绝大多数时候也是低头看手机;唯一交流的是中年的爸妈说着几句不咸不淡的话,话题无非是你家孩子和我家孩子。
像我这样年龄的,机械地拿着筷子,慢慢输送着一些菜,耳朵听着,偶尔抬头笑笑,说到我时,再抬头微笑一下,以示尊敬。对眼前一桌佳肴显然没有兴趣,一顿饭后。午后众多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或者打牌,傻瓜似地坐在一边,慢慢磕着瓜子。听着堂姐表姐在说什么口红,什么护肤品……偶尔应和两句,继续嗑瓜子。走亲戚的每天每天,几乎如此。不知道干什么,不能太盯着手机,这样太格格不入;又无法与他们进行交流,就维持在边缘,显示自己并不是完全的局外人。几天下来,其实什么都没做,但是,人累心也累。
一狠心,决定出去旅游,能逃几天是几天。与几个大学好友去了绍兴,四个人,一个房间。不是为了特意去看鲁迅,去看唐婉和陆游。只是为了暂时的逃离,慢慢走,慢慢游,看看景,说说话。即使每天都在不同的景区之间不停走着,但却不觉得累,心里反倒有一种踏实和安宁。这种踏实和安宁来自于同行的人,虽然一年不见,但是没有丝毫疏远,他们懂得你的感受,知道你的不安。或者说:我们也许都“患了同一种病”,在一起,是为“疗伤”。这种“病”,包含着24、5岁的姑娘对前路的担忧和不安,包含着对未来的某种憧憬和渴望,多种形态杂陈在一起。
其实,我们心中都有答案。就像《解忧杂货店》中所写的那么多“迷途的羔羊”那样,聚一聚,只是获得心情的舒缓。但是,这样已经足够。当有一天,家人无法体认你的悲喜,无法真正懂得你的冷暖,我便渴望逃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就是说几句体己的话,互相温暖吗?如果对面的人说话,感觉像隔了很远很远的距离,这交流不要也罢。
不是我凉薄,只是,我别无选择。于我而言,在路上反而获得了一次换血和输氧。比面对家庭中数不清的饭局,更自在洒脱。
多年来,第一次那样渴望逃离中国的亲戚,也第一次,那样刻骨地感受到在中国式家庭中的负累。但是反过来想想,面对我这样一个“不孝”的子孙,中国式家庭也会觉得我是“孽子”。不孝也好,孽子也罢,我不能违背本心,那就只剩下逃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