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一阅青馨 伯乐老师推荐的这篇童话故事《蜻蜓的手札》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童话故事应该都是小朋友的专属。我们曾经也是小朋友,曾经也是哪个捧着童话故事书不舍得放下、眼睛一看到动画片就移不开的一代。但不知从何时开始,那些曾经给我们小小的心灵带来大大震撼的、可爱的童话故事,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看励志故事鼓舞自己,看爱情故事麻醉自己,看恐怖故事释放自己。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的大脑充斥着各种正负能量的信息,成人的世界,唯独不见了童话的踪影。这让我想起了张韶涵的歌曲《遗失的美好》,以此作为本篇评论的标题,我想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根据1999年出版的《辞海》对“童话”的基本定义,同时也构成了国人对童话的基本认知:其一、童话的艺术受众为儿童;其二、童话的艺术特征为想象、幻想、夸张等一些超现实的审美品性;其三、童话的艺术目的是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三点大致上便可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童话观。但我并不完全认同《辞海》关于童话对于受众的定义。
其实,从童话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它的艺术受众并不单是儿童。当孩子在为“丑小鸭”的新生而高兴欢呼,在为“美人鱼”的死去而沮丧难过时,成人读者又何尝没有沉浸于那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而体味感悟生命的哲情呢?同样,哪一个孩子又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将心中那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忘却呢?比之童年期,在生命的成熟期里,那些优美童话的精神指向才更易放射出光芒。
童话是在成人与儿童纯真的心灵呵护下长大的。构成童话本质的是一种永恒的“童年精神气质”。在古代,成人与儿童共同作为童话“童年精神气质”有力的承载者。而在现代,它却在较大程度上远离了成人。今天,“童年精神气质”已逐渐被人们从理性上发现并认同其独特价值。在成人世界中,那些在理性的基础上再保留一份童真的人,为我们丰富发展并阐释着“童年精神气质”的时代内涵,他们无疑是人类伟大的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安徒生、卡洛尔、怀特、林格伦、德克旭贝里……这是一些永远让世人难以忘怀的名字。
回到故事。在我看来,这是一篇更适合成人阅读的童话故事。首先,故事的标题很有新意。以蜻蜓手札的视角,讲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小彩鸟儿的成长历程。故事从小彩鸟的诞生说起,因为样貌的奇特,她受到了很多关注,所以,小彩鸟一厢情愿地以为大家都很喜欢她。在小彩鸟孤独地成长过程中,她认识了新的小伙伴——一只被大家嫌弃和远离的蟑螂。小彩鸟再次一厢情愿地以为,她可以用她的善良和温暖消弭彼此的距离。小彩鸟被蟑螂顽强而又执着的精神感动,她不顾大家的警告,试图努力成为蟑螂的朋友。为了实现蟑螂的憧憬:养一夜空的萤火虫,看着他们一闪一闪,然后沉沉睡去。小彩鸟带着蟑螂,努力地帮它实现着梦想,但,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大跌眼镜……
作者文笔清丽、细腻、生动,故事线的处理有条不紊。在故事中,经常会出现让人惊艳的句子,体现出了作者对生命、对人生、对情感的独立思考能力,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哲思的光芒,的确是一篇值得大家用心去品读的上佳作品。
感谢 @本本本人 为我们带了的精彩故事,超赞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