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句话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在几次灵光闪现后,我发现自己虽然想做一个努力的人,但是努力的姿势还有问题。于是乎,首先我问自己,什么是努力?努力是为了活的更好,走向更高的层次,但是努力并不是一件让人舒服的事情,它应该是让自己感到疲惫、压力、愤怒等等不适感觉的行为,但是现实中,我却处处找着让自己舒适的方式去努力,这似乎有矛盾。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一、我是巨婴吗?
电影《一九四二》有个场景:肥头大耳的国民党军需官躺在妓院炕上,蹂躏17岁的姑娘前,先让她“像老妈子一样”伺候自己洗脚。2012年12月,心理学家武志红看到这一幕,脑子里蹦出来个词:“巨婴”。罗胖做了一期节目讲“巨婴”,我听后深有感触,原来自己也是个长不大的婴儿,在处处寻求被呵护的感觉。按武志红的说法,90%的中国人都是巨婴,不要看一个大老爷们几十岁了,他的内心还是有如婴儿一般的需求,完全没有独立的意识。这让我开始把自己进行对照,到底哪些追求与喜好是婴儿的表现。
二、个人应该如何领导自己?
我们习惯了看领导如何领导下属开展工作,但是却从没想过其实自己也可以领导自己。我们熟知自我管理,却忽视了自我领导,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需要先于管理。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样的事业”。管理是正确的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是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了正确的墙上。在生活中,如果连自己的价值观都没有搞清楚,就制定目标埋头苦干,是比较危险的。我暂时会每周思考一次自我领导的问题。
三、到底有多少是理想化的产物?
“缺乏经验,过于理想”这是最容易给年轻人扣上的帽子,马上30了,虽然明白了“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的道理,但并不代表就能过好这一生。中国千年的文化精髓到底是什么?哪些是我们能努力改变的,哪些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哪些是真的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改变的事情?这几个问题不简单,虽然一下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建议大家经常反思,充分调用“元”认知能力,要让自己努力的方向切合实际。
四、表面文章做的多,实际做了多少呢?
别人看电影,你看书;别人打游戏,你健身;别人睡懒觉,你加班。你看起来比别人放弃了更多的娱乐时间去努力提升自己,可结果呢?别人的英语比你溜、身体比你健康、工作绩效比你高。对自己也要实行目标管理,我们要的是结果,不是看起来比别人做的好。
五、“断舍离”还有盲区
《断舍离》一书虽然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事情有了一定的舍弃精神,但是更多的还是关注在物品上,忽略了信息的断舍离。自从有了微博,就习惯于收藏,现在微信等各种APP都具有收藏的功能,挺好一功能,却成了囤积症患者的福音。因为有着对知识匮乏的担忧,所以对于一些碎片化的知识虽然知道暂时用不到,记不住,但是为了“以后”考虑,还是将它收藏起来。这种因为对于未来担忧而进行的信息及物品的囤积,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焦虑和恐惧,从而消耗现在的生命。信息过载的今天,不仅要有知识的输入,更需要专注力去整理和输出知识,时间是有限的,断舍离是必须的。
六、时间管理的误区
有一段时间疯狂的追寻时间管理的真谛,因为知道自己太忙,不会规划时间。看了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理论,也断断续续的做了各种实践,还给别人讲怎么管理时间,可最后时间管理上还是一团糟。其实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只有自制力强了,时间上自然不会乱。
七、成大事者不磨叽
“立长志,长立志”老是在规划未来,却没有按照规划的未来发展。因为我们都耍了嘴皮子,却没有去实践。想要牛掰,就要有超强的执行力,不是干了十分钟就需要半个小时去放松,这样的结果是退步。当日事当日毕,这样的习惯自己坚持过几天?一瞌睡就无法继续,还谈什么理想信念。说干就干,现场拍板,马上执行,干完就翻篇,既往不恋。正确的方向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在不断推进中打磨迭代出来的。
八、努力不是为了自由散漫,而是为了更加自律
之前想追求财富自由,觉得那样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是那句话,什么都是相对的。想要变成优秀的人,首先得学会自律,你要想穿的亮丽光鲜,就要洗干净衣服,擦干净皮鞋,要保护好皮肤、牙齿,而不是懒了就不洗脸,不擦鞋。努力不是一种好看的姿态,不是一个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过程,而是一个忍受枯燥的过程。
以上是我近期的一些思考,抛砖引玉,并没有详细的叙述与论证,欢迎拍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