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忍受着精神压力最终死亡的悲惨故事。
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都是现成地接受现有文本,没有创新,例如讲文章段落大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再讲什么,比较拘泥于规范
作品中问到祥林嫂的死亡,这涉及到了当时妇女的命运问题,分为族权和夫权。对于夫权来说,女子嫁给丈夫,丈夫死了,妇女为了守节,不得改嫁。对于族权来说,丈夫死了,女子属于婆婆,婆婆要她改嫁,她不得不改嫁。祥林嫂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最终她被逼着改嫁,想逃出却无可奈何。
鲁迅在作品中设计了一个“抢亲”的情节来表现人身侵犯,从而突出当时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
鲁迅所写的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不是抽象的,他不满足于“被迫改嫁”这一情节,继续写当时祥林嫂生活的残酷。祥林嫂回到了鲁镇,但大家依然叫她祥林嫂,说明大家仍然坚持认为这个女子的第一个丈夫才是合法的,这里其实是十分荒谬的。包括和祥林嫂有同样命运的柳妈,在文中她是一位提醒祥林嫂的“好人”。她告诉祥林嫂捐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踩就可以赎罪,祥林嫂信以为真,花了大价钱捐了门槛,以为这样她就会被大家平等对待。
在举行福礼时,祥林嫂想端鱼,鲁四奶奶却对她说“放下吧”,这里有三种解读,一是她觉得祥林嫂太累,希望她休息一会儿;二是她觉得祥林嫂不是鲁家人,不能端祭祀的东西;三是她认为祥林嫂是个不祥的人,不愿意让她来端,觉得晦气。一般都认为第三种解读比较可信。祥林嫂从此以后精神麻木,连自家主人都怕,精神连带着身体也坏了。
一共有三股势力导致她的死亡,一是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二是鲁镇上的人包括柳妈,三是她自身的压力
鲁迅文章的思想深刻性在于
1 封建礼教本身野蛮不讲理
2 整个鲁镇都认同改嫁有罪论
3 柳妈出于好心把祥林嫂推向绝路
4 祥林嫂也信奉礼教
祥林嫂死于重重压力,她在这一过程中是有反抗的,例如为了不改嫁头都被打破了,问文中的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的。但无奈现实是残酷的,无形的精神压力使她最终走向死亡。
更可悲的是这种悲剧找不到凶手,找不到人对祥林嫂负责,这种悲剧放在过年的热闹气氛中更显得讽刺了没有一个人因祥林嫂的死感到沉重,除了文中的我。
这篇文章不着痕迹地置人于死地,通过侧面描写来说明凶手不可见。鲁迅文章将情节变为背景,主要反映人们的态度,这是中国小说史上一次重要变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