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读者关于宝钗和黛玉的争议一直存在,有人认为宝钗虚伪,喜欢黛玉的真性情,而有人觉得黛玉爱使小性儿,不如宝钗周全大度。可是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不同的人生境遇以及身份背景造就了她们独特的性格和处世方式。映照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宝钗的大度或是虚伪,黛玉的真性情还是小性儿,其实都代表了我们人生中的不同阶段,钗黛合一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作者设定的场景和阶段,而如果仅仅从书中的文字表述来看,我们其实只能如管中窥豹一般,只能窥到一个模糊的人物局部,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完整地呈现出关于这个人物完整的一生,宝钗如此,黛玉亦如是。关于人物形象的空白,留给我们无穷地探索。
我们只看到书中的黛玉真性情地过着诗意人生,可是高鹗续本中黛玉早逝,她的人生也停留在潇湘馆这方小小的天地中。然而曹公的书并没有真正完结,从其“草蛇灰线”的写作伏笔中,我们推测,黛玉的人生或许是不幸的,可是我们没有机会看到她真正的后半段人生。试想一下,黛玉的后半段人生如果失去了大观园和贾母的庇佑,那么依照此刻的真性情而活,率性不知收敛,那么恐怕会招惹许多是非。而宝钗,我们看到她小小年纪却格外老成,有人认为她世故圆滑,颇有城府,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她幼年时也会偷看禁书、嬉笑打闹,可是后来父亲去世,母亲纵容着荒唐的兄长,成不了大事,从小便被父亲寄予厚望的宝钗不得不成长起来,应付周遭的人事,撑起整个家族的发展。她见识过上流社会的腐败,也目睹了底层人民的窘迫。时势所迫,她空有青云志却无从施展,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掩藏自己的真性情,苦修身心,参悟人生,成为寂寞的“山中高士晶莹雪”。
如果用我们的人生来设喻的话,那么真性情的黛玉无疑是属于少年时期的,是真我的展现,率性而活,因为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黑暗,所以纯洁无暇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成长中的宝钗就像是青年时期的我们,逐渐摸清社会的出牌规则,也渐渐学会处事之道,开始游刃有余的生活工作,因为需要生存,所以不得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经历过各种跌宕起伏,终于开始了悟,一切都将成为浮云,就像宝钗在不断地修炼自我中参悟了人生,实现了“无我”,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智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云淡风轻地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