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活的苦和学习的苦,你怎么选?

生活的苦和学习的苦,你怎么选?

作者: 水手Seaman | 来源:发表于2020-05-24 14:59 被阅读0次

    我有两个学生,一个毕业生,一个在校生,小 A 出生农村,小 B 出生城市。小 A 毕业后曾找到月薪 6k 左右的销售工作(白班 9 小时,有工休),但由于要背一本 20 页的手写册子,讲给别人听,他只干了 1 个月就辞职了,转身就去做月薪 2000 左右的服务员(三班倒,无工休,没加班工资)。

    小 B 平时是一个安静乖巧的人,但他打游戏时却像换了个人样,垃圾话游戏术语满天飞。找他跑步,去图书馆,去唱 KTV,去打球 时,他习惯性拒绝。他只有打游戏这个爱好,而且也能排解他的痛苦。至于丰富个人生活,他目前不想也不愿。

    我们明明知道,也相信,经过长期的努力学习,十年后,二十年后很大概率的会取得成功,这种成功是指自己跟自己比,一个努力读书十年的自己几乎一定比打游戏,睡觉,看小说,刷视频混十年的自己要成功。如果你要说,隔壁王二麻子小学都没毕业,为什么他成了暴发户,我就不可以这种极低概率事件?那么,你的认知水平不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范畴之内,自动右上点×即可。

    我们明明也知道,也相信,如果瞎混十年下去,也战战兢兢的经过各种补考,重修,熬过了毕业的鬼门关,拿到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但你进入职场之后大概率会混成一个loser。这并不是因为你大学没有学到知识,其实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工作中能用得到的本也就很少。更重要的是,你在人生最关键的四年,没有养成自我设限,自我加压,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最可怕的。你能指望自己进入职场之后突然一改之前四年下来养成的怠惰,遇到挑战就逃避,不到deadline不努力的秉性吗?怕是很难。你能指望着一个天大的好机会从天而降砸到你头上?机会不是一袋子钞票,砸到你身上就是你的,机会是一个装满钞票的保险箱,你需要用之前储备的力量、技巧才能接得住,打得开。

    知乎上有个高赞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点赞最高的答主特雷西亚是这样说的:“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简言之:生活的苦,会慢慢让人麻木,慢慢习以为常;学习的苦,时刻让人保持尖锐的疼痛感。”

    这就像我们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的,今天过完明天还得过,而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老古语说,没有人享不了的福,也没有人受不了的苦,就是这个道理。持续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就像星光大道冠军无臂弹奏钢琴的刘伟说,当他因为意外失去了双臂,之后生活陷入了各种痛苦,但是这种难受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太久,大概半年多,他就逐渐习惯了。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你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认知每次学习可能都会经历一个推倒重来的过程,这需要调用你大量的脑力劳动,而且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不如生活的苦那样简单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挑战。你想想每天给你一个不同的话题去做演讲,和每天给你相同的一堆砖让你搬,你会更习惯哪个?

    而且生活的苦,常常是一个人的事,而学习的苦通常是与外界互动产生的。生活的苦和罪往往就是自己吃,自己受,对外界没什么影响。比如在风沙中等公交车,不想等可以打车,想等就继续等,这是一个完全个人的事情。而在放弃打车,选择冒着漫天风沙等公交的过程中,人们在痛苦的同时,会感觉这个苦是真的“有意义”,在抱怨的同时往往会有一种类似殉道者的愉悦感,会不自觉的给自己所吃的苦加入很多的戏,比如『我是在磨练自己的心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尽管最后往往是心志没有见怎么磨练,大任也始终没有降下来,但是自己吃的苦依然能够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从而获得某些满足感。

    学习的苦就不同了,因为学习是有客观的评判标准的,做为学生,那就是考试分数,进了职场,那就是业绩。考卷不会因为一个人每天都在熬夜看书而主动降低难度,客户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很努力就哭着闹着找他签约。一旦有了一个外在的评判标准,人们就有了新的顾虑:如果自己始终不努力,还可以安慰自己说只要自己一振作,就什么都好了,可以轻松的达到标准;而如果自己努力过了还是如此,那岂不是连这个借口都没有了?这无疑是对自信的毁灭性打击。无论身份地位高低,人其实都是有自尊需求的,不同的只是满足的方法。在心理经济学里面,这种行为叫做“拒绝信息更新”,因为信息更新会带来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证明这个人变好了,一种是证明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如果一个人足够的风险规避,并且自己的自信已经处在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状态(哪怕这个状态是虚假的),他也会有意识的拒绝让自己接触到新的信息更新,以维持目前的状态。国外有些学生在临考之前进行酗酒、吸大麻等对考试状态有负面影响的行为,也是可以基于这一模型来解释——故意破坏自己的应试能力,以便于为自己不好的考试成绩找一个外在的解释。

    并且,如果自己的努力后来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自己会感觉到“损失”或者说“白努力了”,17 年的经济诺奖塞勒提出的“损失规避”,也可以部分回答这个问题。生活的苦因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每一份苦都不是白吃的,都可以很容易的被赋予更加深刻的意义,从而不会有损失;而学习和工作则会有产生挫败感的风险,那么如果一个人是损失规避的,他就很可能避免在学习和生活中过多的投入从而预先防止这种挫败感。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舒适区的问题。生活虽然苦,但是是自己的舒适区,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苦,以及这种苦给自己带来的很多“意义”,但是学习的苦是未知的,是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所面临的未知。每天扛着麻袋走十公里路是很苦,但是这种苦今天如此,明天依旧如此,我今天就可以预见到一个月,一年之后的生活;每天都要学习也很苦,但是这会让自己陷入到巨大的未知中来。比如,我对待跑步和撸铁两种不同的态度。我可以坚持在过去的六年里,平均每天五公里,甚至十公里,21公里,但是我尝试了很多次撸铁,不管坚持多久,一周,一个月,最终都是轻易就找个由头放弃了。对于我来说,跑步只是由前倾的身体带动脚步,只需要被动的摆腿就可以,虽然会有酸痛感,但是这种感觉是慢慢产生的,而且久而久之就麻木无感了,也就是所谓的钝化,所以跑步对我来说是容易坚持的。但是撸铁就不同了,每一次动作都需要由意志力主动发起,主动伸缩撕裂肌肉,每一个动作都是一次对肌体的冲击,对意志力的挑战,是为锐化,这种刺痛感,让我每一次走进健身房的时候都会打怵,每一次动作都想要早早结束。跑步其实也是如此,我习惯于530的配速慢跑,这个速度跑步,我不需要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就是一种本能的活动,所以在别人看来的辛苦根本不存在,但是如果让我把配速提高到5分,甚至更快,那原来的节奏被打破,我就需要调用意志力去推动自己投入更多的体力,这时候,跑步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锐化的过程,就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刺痛的苦,直到这个过程变得麻木,重新开始一个轮回。

    正如我一样,我受惠于跑步,所以我坚持了下来,但是我还没有从撸铁上取得成功,所以就找不到相信的感觉。如果你的生活不曾受惠于学习,可能很难相信学习的价值,从而觉得吃学习的苦就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学习给你带来过好处,比如个人成长或者事业发展,你自然会将学习视作一生需要坚持的事情。

    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自我感动和欢愉,一个是延迟满足感的精进,你怎么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的苦和学习的苦,你怎么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vg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