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300042/5be88190ca3abf71.jpg)
古诗中,有数不胜数的咏月的句子。从幼儿园时吟诵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小学时学习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从初中的“峨眉上月半轮球,影入平羌江水流”,到高中时的“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无一不和月亮有关。曾经有学者统计过:李白作诗1059首,其中341首中提到月亮。为什么古人对“月”这个意象如此情有独钟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7300042/d2f7be31be219bd6.jpg)
首先,月亮这个意象,是美的体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在《古朗月行》中给大家塑造了一个美丽如白玉盘般的月亮。“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给大家塑造了一个温柔的月亮。“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在《竹里馆》中给大家塑造了一个幽静的月亮。“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在《暮江吟》中给大家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峨眉月。
其次,月亮饱含了诗人们凄凉的情绪。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该是一种怎样的孤独?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该是一种怎样的凄凉?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又该是怎样的落寞?
![](https://img.haomeiwen.com/i27300042/c405137669afc445.jpg)
他们为什么凄凉?他们为什么惆怅?他们想家了,想念亲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想家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想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也想家了。
小小一轮明月,寄托了古人多少的情感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