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研究”这个视角经常出没于最近的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大家是在研究它吗?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为什么给我的感觉大家似乎是认同了它,认同了物理性别几乎决定社会性别,默认了每种性别身份都有属于自己应该或不应该涉及的领域甚至思维,理所应当。
往往社会经济越不发达的区域,性别差异越是根植在当地人的思维和行动中。比如女性需要被规定做一些不合乎情理(仅代表本人价值观)的事,很多活动不允许女性参与...... 作为调查者的我们,如果进入到这样一种文化语境中,是否也要被迫接受这些条条框框对我们的约束呢?答案显而易见。
回过头一想,也是哦,民族音乐学者甚至人类学者应当客观的反应研究对象的真实状态,不得通过主管去改变他们。
今天听了一个国际学校的小朋友怼处理问题方式不当的老师的故事,惊觉我们在传统的义务教育中,在家长一次次从学校回来说“少给我惹点事儿好不好”之后,已经被磨得不愿意站出来当一个“英雄”了,因为英雄都要承担责任和代价的,于是我们渐渐害怕麻烦和打击,失去了思辨和反对的勇气,任年长或手握大权的人说什么,我们都习惯点头接受了,再在别人看来很温柔懂事地说一句“这就是成长”。
现在,老师开始鼓励我要有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了,才发现......
是变温柔还是变懦弱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