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剩女是如何剩下的?
都以为自己要求并不高,不求最有钱最好看。。。他们是这样想的:
。长相不能太丑吧?
。格子不能太矮吧?
。人不能太无趣吧?
。收入不能太低吧?
。学历不能太差吧?
。。。。。。
看起来,确实各个都是很一般般的要求,都没要求最好,只要求1/3以上。咋就找不着呢?这是个简单的数学应用题,每个要求都只剩下1/3的选择,最终,只剩下差不多4%的选择——而事实上,每个人在适龄期间,能够足够深入了解的人数不超过150人(包括同性),于是,得活上三辈子才有可能真的碰到。
这还没有算上另外一个因素:对方也在挑!
理解:通过这个例子,才发现我为什么活得这么纠结,很多事情都是考虑的太多了,常常因为无法抉择而错过机会。选择太多,目标太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好事,只是在浪费时间和注意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很早之前就提醒大家,概率论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理解:通过找对象这个例子来看,看起来很有希望的事情,用概率计算,得出的结果出乎意料。让我想到二八定律,二八定律里面再嵌套几个二八定律,最后的结果是很低很低。感觉在数据面前是不靠谱的。
那些没剩下的人如何想的呢?他们在这方面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他们的思考模式大抵上是这样的:
。对方只要满足最重要的一条就足够了。。。
这就是价值观决定命运(活着说轻一点:价值观决定生活质量)的一个绝佳丽子:
。什么是价值观来着?价值观就是思考“什么更重要?”和“什么最重要?”然后盯住重要的,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就这么简单。
人生什么最重要?——选择最重要。
我相信“凡事皆可准备”。所以你平时就在做选择,尤其是在做重大选择的时候花功夫,以后就会越来越熟练,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之前的文章里,其实我们已经提到过,每个人做选择的根基就是他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所以,锤炼自己的价值观,就等同于提告选择质量。再进一步,做选择的更深的方法论是什么呢?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添加必要条件。
我们再把选择的深层次方法论重新断句理解一下:
。(添加)(必要的)(条件)。。。
每增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度减少;如果没有必要的条件掺杂进来,那么就会提前是自己“全无选择”。这很可能是绝大多数人最终放弃深入思考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掺杂大量的不必要条件,搞得自己最终显得“根本就没什么选择”,于是觉得那种“深入思考”根本几句没有意义+笨一点的,就直接成了“伸手党”;聪明一点的,不自觉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坑:整天讨论“人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选择”这类因为含混其辞所以始终不可能有明确答案的“哲思”。。。
理解:最重要的东西常常是不多的,“没得选择”只是在其中掺杂了不必要的条件,反而把重要的东西排出在外了。我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大部分人都很可能建议去找专家,因为专家就是能从复杂事物中找到“最重要的东西”的人。自己能力不够的时候,要学会借助外力来帮助自己做更好的选择,在这其中积累经验,慢慢独立。
现在我们知道了,所谓的选择,就是增加条件,但也明白了,那条件必须是“必要的条件”——选择,是在我眼里“奥卡姆剃刀原则”最应该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的地方。
。一定要尽量做到只考虑且不遗漏那些最必要的条件。
剩男神女之所以剩下,很可能是由于把太多没必要(或者没那么必要)的条件放进来,进而导致选项最终被证明是为极为明智的,肯定是由于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只放进来那些最必要的条件并确实严格依据那些最必要的条件去筛选,最终找到那“难得的选项”。
理解:又是一个知道,明白,做到的过程。
当我们讨论成功案例的时候,一个很普遍的说法是:
。我就不相信这些当初他们都想到了!
事实上,高质量选择者,不是“什么都想到了”,而是尽可能做到了“想到那些必要的条件”——无论是谁在任何时候做出的选择,最终都要米纳队不确定的未来,所以,即便足够正确了,最终也不一定成功,但胜算更高,这是很显然的,是吧?
我个人是每天都有一点进步的,但不断进步也有坏处,那坏处就是“经常不愉快”——因为总是感觉“昨天的自己蠢死了!”复盘自己的决策过程,最终的结论总是一样的:
。当初在选择的时候,要么是干脆忽略了某个必要的条件,要么是在某个必要的条件上没有做到足够苛刻。。。就这么两个原因,完全没有其他任何理由。
观察别人,反思自己,四处求教,海量阅读,搞来搞去,最终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绝大多数人在重大选择上毫无能力。
很多人在选择面前不知所措,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愿意承担选择后的结果。
理解:要敢于承担失败所带来的后果,因为只有在这过程中才会越痛苦越思考,最终想明白为何失败,下次如何避免。
而这样的恐惧会让人把徐安娥权交给别人,而自己则又失去了一次锻炼“选择能力”的机会。于是这种恶性循环边开始了。
偶尔会听到比人问我:每天想那么多不累吗?
其实我只是知道,如果我现在不多去思考,好好选择的话,以后的后果可能更严重,我要吃的苦头可能是现在的数十倍都不止。
理解:我也觉得每天都思考不累,因为想明白一件事事情,带来的好处是很多的。例如我会和别人分享我的思考过程,在做决策的时候会用上,最后还看到了好的结果,真的是非常享受。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
况且思考本身也能给我带来快乐。所以,为了这么一个既重要又快乐的事情,吃一点苦头是可以接受的。
绝大多数人甚至干脆回避认真思考重大选择(无非是筛选必要条件,和用条件严格筛选)——然后把自己有限的宝贵注意力放到鸡毛蒜皮的事儿上纠结一切。从这个角度望过去,还是一样的结论:绝大多数人(包括两辈子之前的我自己)根本不配做投资,因为投资是最看重选择的行业啊!因为绝大多数人会比真正有意义的思考啊!因为绝大多数人就是不回避也想不出所以然啊。。。其实,,想想看吧,古人常说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也不过是在描述绝大多数人的状态。
对待重大选择的态度越来越严肃,越来越认真之后,怨天尤人的念头就彻底被根除了。年轻的时候,我偶尔还会顾景自怜一下,觉得自己运气太差,老天自己太不公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思考的深入,越来越觉得,都是自己的选择能力差造成的,甚至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现在一切的尴尬,最终都是当初自己选择的。。。把时间拉得越长,这个结论越确定。
铁岭:所谓成功的创业,就是一帮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笑来:所谓的成功,其实只不过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铁岭谈创业方向的选择:1.高频;2.刚需;3.大市场。
后来,我看创业项目的时候,跟创始人聊天,常常这样聊一阵子:
。都说创业方向的选择,要满足高频、刚需、大市场这么几个条件,你怎么看?你觉得自己这个项目满足这些条件吗?为什么?如果有不满足的地方,能告诉我为什么无所谓吗?
理解:道理原来如此简单,是我自己想得太复杂,没有找到最重要的点去发力。才导致了二十多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
提升选择能力的练习方法:
1.面对任何一个选择(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当然要从小事儿练起),都可以拿出纸笔开始罗列筛选条件;
2.为每一个条件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1-5分;
3.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和0,要么又必要,要么没必要;
4.三十分钟内,结果就一目了然,但别急!因为还有下一步。。。
5.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重新仔细过一遍——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就坑重复更多次。。。
理解:相信数据的力量,用多次的思考去修正认知偏差。
只要有记录,就可以回顾,就可以反思,就可以改进,就可以提炼,就可以通过不断雕琢最终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体系——而最终,这恰恰就是绝大多数人彻头彻尾欠缺的好品质。并且,保持记录,很可能是绝大多数人“遇事乱纠结”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不要小看积累的力量,时间久了,那些曾经用过的筛选原则,总是可以在“意料之外”的地方用上——不信走着瞧。
全文思考:
作者用2辈子的时间思考,40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东西。知道的人也不少2千万左右应该是有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学会了。可能是学习者东西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弄明白然后去实践,失败再来,失败再来,一次次的重复。可能是当下需要,可能是因为某些东西失败了才会铭记于心,下功夫去学习。
到现在,我开始慢慢的相信了,很多道理都是简单到你无法相信,但这就是事实。不需要想那么多,也不需要做那么多,抓住关键的点,做重要的事情,生活不会太差。时刻思考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直至不能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