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or原理
“可爱”有三种非常重要的机制。这三种机制,都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
第一种机制,是激发互动。
· 人们看到可爱的婴儿,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也会立即想逗一逗。他们会对孩子笑,甚至做鬼脸,期待孩子也能对他们笑。碰到可爱的小动物,人们会产生强烈的想去摸一摸的欲望,甚至忍不住想要去投喂。
· 科学家目前认为,这些并不是来自于所谓的“养育”本能,而是人脑中的奖赏效应被“可爱”激活了。
· 人们渴望从可爱的东西那里获得互动的反馈,比如说注意力和奖励,这是一种本能。
· 刚出生的婴儿其实谈不上多可爱,他们的可爱程度达到峰值是在五六个月大的时候,而这个时期的婴儿恰好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有关系意识(比如能知道谁是爸爸和妈妈),他们对外界刺激也会有更多的反应。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刚好需要来自他人的大量关注,而他们的“可爱”,来得正是时候。
· “可爱”背后的这种机制帮他们赢取到了更多和他人互动的机会,帮他们完成了必要的社会化。
· 即使在成人社会,可爱背后的互动机制也没有失效。它依然作为一种手段在发挥作用,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社交机会。
· 你有没有在微信聊天中,用过那种萌萌的表情包?你有没有见过很多女孩在朋友圈发自拍照的时候,会用美颜相机的滤镜,给自己加上一双可爱的兔耳朵?这其实都是在通过“可爱”的力量,悄悄开启与他人互动的窗口。
第二种机制:形成凝聚力。
· 当人抚摸可爱的小猫小狗的时候,体内会分泌一种激素叫催产素,让人感到平静和幸福。这种幸福的感受,可以很好地抵抗压力和焦虑。
· 共赏“可爱”所引发的积极情绪,会在员工之间传递和流动,它就像胶水一样,把分散的人心粘在一起,在团队中形成了一股新的凝聚力。
· 分享可爱视频行为的背后,是为了将积极情绪传递给对方,让彼此的关系更紧密——这正是分享“可爱”所带来的凝聚力。
第三种机制:会引发强烈的共情(科学家称之为kama muta,来自梵文)
· 当我们看到别人发来的“可爱”内容时,内心常常会有一种被萌化了的感觉,其实,这就是一种kama muta。只不过,相比起其他会引发这种感情的场景,可爱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就是见效更快——压根就不需要前因后果和情绪铺垫,直接就能激发强烈共情。
· 共情有什么作用呢?有大用!它能让人把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触发体验的人或物关联起来,形成一种情感连接。而这种情感连接,正是很多营销和宣传所要达成的目标。换句话说,“可爱”,是打开市场的一把神奇的钥匙。
摘自 邵恒头条:146 | “可爱”为什么是一种高效社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