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跟我一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穿了12年的校服。
记得学校每学期按例要求学生定制一次校服,一套校服价格大概五十至六十几人名币左右,在90年代末和20年代初期间,这价格对广大草根阶级来说不算便宜。那时候家境仅在温饱线上徘徊,每次找我妈要校服钱,妈妈都骂骂咧咧半天说校服没必要每学期都订,今年穿去年的不就行了巴拉巴拉的一大堆,尚算乖巧的我一声不吭,恬着脸伸手坚持要校服钱,因为这是学校的规定,我为了做一名老师口中的“好学生”,在问家长拿校服钱这件事做的可谓是坚定不移。
从青春萌动的小学五年级开始,有部分同学开始排斥穿校服了。因为大家都觉得校服布质粗糙,款式宽松没法展现好身材,绿或者蓝的主色,些许黄红白色的“点缀”参杂其中,略土气又不显个性,但碍于学校的强制性要求例如不穿校服不准进校门,班级扣纪律分等原因而不得不穿。
当时的我因为学习成绩中下而且家境比较差,有点自卑心理,而这被某些有个性的同学嫌弃、抗拒的校服成了我和同学们的“统一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的衣柜里没有多少其他的衣服可供选择,所以穿着校服让我有种安全感,仿佛是套上了保护罩般地踏实又舒服。
班里有个别同学注意到了我天天穿校服的现象,当面问我为什么天天穿校服,霎时我像做了错事,竟一时无言以对,莫名的虚荣和脆弱的自尊使我说不出满衣柜里除了校服之外没别的衣服可选了的真心话,我只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对他们笑了一笑就独自走开了。穷人的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同时也很自卑,那看上去淡定的外表其实非常脆弱,一点就破。
临近高三毕业的最后那几个月里,我意识到这辈子能名正言顺地穿校服的日子所剩无几,高考结束意味着再也没有合适的身份穿上堆了满衣柜的校服。
从小到大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以图升学,小学升初中,我们很明确要上哪间初中,初中升高中我们也大概的会知道自己可能会在县城的哪几所高中学校就读,然后在面对考大学这件事的时候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感,因为不知道在这场高考的硝烟中,自己能得多少分?而这分数决定了我可选择高校的层次和范围,然而这一切,在分数出来前都是无法成竹在胸的未知。未出茅庐的黄毛小丫头,面对生活轨迹的改变、未知的以后,这种初尝迷茫的感觉至今未忘。
大学新生入学,行李箱里除了平时穿的衣服外,还有一套高中校服。私下怀旧地穿了几回,却再也找不到作为中学生时的感觉了,校服依然是那年的校服,而我却不再是那年的中学生了。回不去的东西太多了,包括那些年我们一起穿过的校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