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翻起之前写的东西,就想急急地留下来)
来往的人群,穿行的车辆,以及它发出的时暗时亮的灯光,将这个城市唤醒了,已是晚上九点半的广场,却还驻满了未归家的人们,夏天还未曾来到,夜晚却已热透了。
回家的路上,一切都是沉寂的。我们说话,我们谈心,我们行走在这满是闷气的道路上。此时,一阵槐花香立马摄入鼻息,淡淡的,香香的,弥漫在整个广场。
我也真真切切地记着,有那么熟悉的一缕香,与此刻摄入鼻息的未曾有异,只是少了这车来车往带来的喧闹。不错,确实是有过,是在三中校园的正前方,在刻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几个大字的校徽牌边上,一棵古老的槐树,以及那日久弥香的味道。
于是,记忆被唤起,心跳被激起,就连眼睛也仿佛要闭着了。那年,槐花已开,花香四溢,那槐花盛开的地方,也是梦开始的地方。 有太多东西留在了那个校园,有太多情愫也绊在了那个校园,那一缕一缕的槐花香,将我带去了那个校园。
小时候,总被许多人问起过,“以后想要过什么样的的生活?”“长大了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个似是而非,对理想没有多少概念的年纪,我们嘴里永远都只是 “医生”、“科学家”、“教师”、“作家”等这种“伟大又光荣”的词,然后大人们就告诉我们,好好学习就能成为那样的人。
那时后来上了初中,好好学习好像变成了一种任务,一种固定的能够改变命运的态度罢了。到了高中,仿佛才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是大学,或者只是一个梦,也或许是实现梦想的某一种捷径。
虽然,到了大学以后,才开始对未来有了一种清晰的认识。也是在大学里,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之前的努力显得多么苍白无力,甚至让我觉得太过可笑。感谢自己,从那时候才开始真正努力。
槐花树下,是友谊升温的地方。都说,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父母健在,知己两三,盗不走的爱人。在三中的校园,在校园的各个树荫,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在操场的各个跑道,都留下了曾经的余温。
与最亲近的知己畅聊心事,倾听彼此的烦闷与苦恼,有多少次,我们释放苦楚,闲聊家事,至今,那时间缝隙里留下来的,唯一的知己,也只有彼此。只有彼此,却亲过彼此,那是被浪淘过后剩下的友谊。
静静地学校的大槐树,是我跌跌撞撞的青春梦,也似槐花一般香。记得我和伙伴在槐花树下抄写过方文山的词,在槐花树下背诵过文言文,在槐花树下翻破历史书,和其他人一样,努力在该成长的季节里,使劲开放。
高三的日子里,从宿舍到食堂,从食堂到教室,规律到无法言喻的作息,绷紧了每一个人的神经。那段时间,便很少去槐花树下, 只是偶尔经过,依旧可以闻见那淡淡的槐花香,依旧可以听见从槐花树下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愈久愈香,越近越响。
毕业时,好多人去那槐花树下拍照,去寻找最后的余温,或者去放下心里的那个人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有人依旧想回来,想回来闻一闻那淡淡的槐花香。
这一次突然袭来的槐花香,像一股风,时有时无,招得人想急急扑过去,可又寻不到它的源头。甚是着急。
于是,努力想起心中的槐花香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