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丽最诗词
【深情纪念毛主席诞辰124周年】毛主席诗词书法20首,经典!

【深情纪念毛主席诞辰124周年】毛主席诗词书法20首,经典!

作者: 芳华人物志 | 来源:发表于2018-01-05 11:00 被阅读26次

喝水不忘挖井人,永远缅怀毛主席!2017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24周年纪念日,谨以此献上我们的崇高敬意!

谨以此文,纪念祖国之父,民族之魂,党魂,军魂,国家魂,中国诗词第一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社会活动家,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是战士,又是统帅;他运筹帷幄,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好学深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不缀探索,实现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他纵横捭阖,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他有让人仰视的理由,让我们走进这位伟人,一睹伟人的风采。

毛泽东的英雄气质可以用英姿焕发、雄才大略、雄视天下等等词语来表达。还在毛泽东十三岁就读东山学堂时,一首“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就呈现出一种少年豪气。他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不知令多少人折服。

毛主席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更是有着波澜壮阔的一生,美丽最诗词特别为大家编辑整理毛主席生前所作诗词书法20首,让我们一起来追忆伟大领袖毛主席。

01

沁园春·雪(1936年2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02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该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03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

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04

贺新郎·赠杨开慧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重比翼,和云翥”是毛泽东给杨开慧的一句美好的承诺,他说等我和你在将来的革命斗争中会晤时再在云霄中比翼双飞,是一个充满革命人情味的希望。词以婉约收结,婉约中仍带有豪放。

05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06

菩萨蛮·黄鹤楼(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该词是在当时中国正处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总揽大权、积极反共的背景下创作的。该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

07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这首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

08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09

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谰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

10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这一首清平乐,于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他的心情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诗人豪迈地宣称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所看到的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而远望南粤,“更加郁郁葱葱”。“风景这边独好”的独白,更加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11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至1935年)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小令都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山,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

12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13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14

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15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这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

16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17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18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八年一月一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该词不仅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以及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激励广大人民捍卫革命成果。

19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八年十月三日《人民日报》。当毛泽东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了为害极广的的血吸虫病时,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个时刻系念着人民的领袖,他激动不已,彻夜难眠,感慨和热忱化作了这两首七律。

20

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此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  美丽最诗词  ——

胸藏文墨虚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情纪念毛主席诞辰124周年】毛主席诗词书法20首,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mj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