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大家昨天听课后你写作业了吗?然后大家是按照我的要求标准进行了20句以上的造句了吗?听到刚刚我提出的两个疑问,我想你回味那一下内心的心理感受,是不是你的心里产生一种不安且抗拒的情绪。你再回想一下,昨天在你满怀期待,听完第一次课后,发现好像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价值,反而是自己需要先付出努力----写作业,你内心涌现的是一种什么情绪,然后你又做了什么样的行为选择呢?我们作为成年人,已经脱离学习的感受很久。当然,我所说的是孩子们所面临的那种学习形态,这种形态不是我们现在作为成人可以自由选择看哪本书,自己选择看几页,自己选择重点看哪些内容,这种比较自主放松的学习形态,所以我们早已忘记了孩子所面临的这种有明确标准要求甚至很有压力的学习,因此我们也很难进入到孩子的感受世界里,去理解他们现在的学习心态与表现。昨天我说过,我们能够穿越黑森林,才能够带领孩子穿越。当第一天你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社群里,对学习的价值还将信将疑,对学习的内容暂时还无感时,对于一个明确性的学习要求,且这个要求需要你花费精力与能量,你最基本的反应是什么?当然,不同人的反应不同,很多家长采取了适应环境要求的行为,有的打了些折扣,但还有很多采用了阻抗,阻抗是心理学里的专有名词,阻抗几乎是所有不主动学习孩子的心理状态。作为一个成年人,当我们听到一个外界要求时,我们感觉到是自己在被控制,我们不喜欢被控制被要求的感觉,我们的内心声音是希望自己做主:我只想听课不想打卡,我只想按照我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我和孩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只想先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学的,我再考虑一下自己要不要做作业,我只想学习安排的简单一点,要领听课链接,要打卡,要加小班微信,为什么要搞那么复杂?因为形式与我们的期待不符,所以我们很多人选择了没有开启学习模式,而任何事情只有当事情是我们所想,或者按照我们所想的方式进行时,我们才会有动力去启动行动。其实昨天我们是帮助家长们开启学习的体验,希望大家感受一下孩子们每天学习时需要面临的不断体验挑战。当孩子还很小时,因为缺乏经验,他们的内心特别开放,对事情没有预判,也就没有自己的所想,那么外界对他们行为的影响是很容易的,因为他们喜欢有人指导,应该怎么做。但哪怕一个幼儿,对一个事情有了经验之后,他们就开始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三岁到四岁的儿童开始萌发自主意识,这个时候他们对很多事情都要求自己来,而随着孩子们越来越大,自主意识发展越来越成熟,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意识发展水平跟成年人已经大致一致,他们要求精神独立,抗拒被要求,被控制。如果作为成年人的你,对于我们这个学习环境给大家的要求,采取的是不去沟通,直接阻抗,选择不开启任何行动,那么你可以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会不听你的唠叨,任凭你说破了嘴,在没有找到学习价值感之前,他们不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想法,那么没有自己的想法,行为自然不会发生,或者发生了也是打了折扣。这一次我们社群学习,采用对比实验组,从第一天的学习表现来看,大年龄组家长们的学习状态打开程度要比低年龄组低很多,低年龄组社群里,从交流到打卡,都能感觉到比较积极的氛围和状态,而高年级组则表现沉闷,家长们的表现其实跟家里的孩子的表现会是一致的,孩子其实就是我们的一个复制品,当然,复制最像的地方并不在于长相、性格,而是认知模式。如果家长对于未知事物,抱有好奇心,对于不确定性价值,敢于先尝试,那么基本上孩子也会承袭这个特点。昨天我健身回到小区里,看到一个家长带着宝宝在院子里玩,孩子的皮球滚到了草地里的泥潭,妈妈一顿念叨,很显然,孩子也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原来欢脱的状态就变得拘谨起来,玩球也变得小心翼翼。在这个小小的情景里,我清晰的看到了一个孩子活力被限制的过程。玩球是一个学习过程,而小学阶段的孩子写作业、说英语,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的认知模式决定了孩子后续行为的打开程度,控制性要求越多,比如指明这里错了,比如提出应该如何,这些控制性要求会扼杀自主性。慢慢的,孩子或者越来越缺乏自主意识,或者在自主意识快速成熟阶段,会爆发出强烈的阻抗,所以孩子远离学习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孩子对家长封闭内心,也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下,我们的微训练营主题是解决孩子自主学习问题,当自主学习四个字出现的时候,你更加关注哪一个词,家长们我想更加关心的应该是学习,但是按照之前我所分析的心理机制,其实谈到自主学习,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自主的问题,自主这个词被中国家长们演绎的特别有意思,小时候,孩子们对勺子感兴趣时,想自己探索,自己吃饭,可是家长们会害怕孩子把饭抓的到处都是,很脏,所以家长会主动去喂。孩子们开始模仿大人开水管洗手时,家长又害怕孩子把衣服弄湿了,于是就插手帮孩子洗,等到孩子到童年阶段,家长一边嘴上抱怨说:你看谁家的孩子都是自己吃,可是一边仍然在追着孩子屁股喂饭,当孩子想选择自己穿什么衣服时,我们不给他自主,当他想选择他想学什么兴趣爱好时,我们不给他自主,当他高中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时,我们不给他自主,当他想选择读什么城市,上什么大学,报什么专业时,我们不给他自主,当他毕业后,想选择做什么工作进什么单位,我们不给他自主,我们用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还多的那份傲娇和自信,来左右孩子的各种选择时,我们是不会跟孩子谈自主的,可是一说到学习,态度就会360度大变身,“孩子,学习你要自主啊,不要什么都靠大人。”一个什么事情都没有自主权的孩子,他会在学习上自主吗?另外,当一个孩子进入到大学后,真的有了自主学习空间时,他会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吗?所有会自主的孩子,首先都是要建立自己的自我意识,拥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才会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我是重要的,我是独立的,我是要为我自己负责任的,我要努力才能够活得更好,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构建对学习的自主认识,而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是没有改变和提升自我的动力的,更不可能有自主的内驱力,心理学当中的行为驱动模型告诉我们,认知决定情绪,情绪决定行为,当我们家长秉持着“为你好”的信念,对孩子生活大包大揽,细化到给孩子计划好每天穿什么衣服,每餐该吃多少饭菜,作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甚至以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来按照我们的规定走,严重缺乏自主体验的孩子对于学习的认知将会是学习是父母和老师要求我做的事情,不是我自己要做的,学习的目标是爸爸妈妈给的,要考上好的大学,学习的资源是爸爸妈妈找的,名师名校补习班,感觉需要什么就可以补什么,学习的路径也是爸爸妈妈设定的,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每一阶台阶父母都已经帮我们设计好,当孩子对于学习是这种认识时,会产生两种情绪,一种是顺从,一种是叛逆,两种情绪产生两种行为,顺从的孩子会老老实实完成父母老师指定的任务,到了大学后,不再有人在身边对学习提出要求,目标就会消失,迅速垮掉,学霸变成学渣,叛逆的孩子就是抗拒学习、厌恶学习,把阻抗学习作为一种独立的手段。好了,今天希望大家在听完我的晨间课程后,可以开启自我吐槽模式,看一看,过去你对孩子教育当中,你是那个给予孩子自主还是对孩子进行控制的家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