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作者: 张小云啊 | 来源:发表于2018-12-19 08:43 被阅读0次

    作为一个编辑(小编自封的),近日小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网络上找寻一些素材的时候,发现没有找到能解决小编心头疑惑的一些东西,对中医的介绍也是杂乱无章,简单的一个词,中医都没能够介绍的完善。

    现在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整理出一套有关中医的介绍,由于小编不是很专业,如果介绍有所出错,还往大家指正出来,让小编改正。前面总体的介绍过了中医,今天就从中医的历史说起,话不多说,开始今天的正题,中医发展简史。

    大家都知道我国中医诞生时间比较早,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型于先秦两汉时期,发展于魏晋开始至今历代均有所总结与发展。

    中医起源(远古,上古)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中医的起源其实相当之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的人们还处于没有开化的状态。即《礼记·礼运》“言远古时不知熟食,形容不开化,还处于野蛮阶段。”当时的人类先祖就已知道某些植物食之可以减轻人体痛苦,身体某些部位,按之可缓解症状,这就是我过中医最早的起源,文字都没有记载的一段历史。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小编认为当时的一些中医相关知识的发现是这样的,始祖居民穴居野外,为了生存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在寻觅食物过程中,他们发现某些食物能缓和身体不适,但某些食物有毒性,能引致死亡。它们发现的这些食物就是现在大家口中所说的中草药。到了上古时期黄帝与炎帝(神农)传说中的中医药始祖。人类已经进化繁衍到氏族公社时期时,人们对火已经能够使用了(传闻是炎帝懂得会使用火,所以得到的王位),在这时期,中国版图上已形成不同的部落,起初火的应用对当时穴居部落起了重要的改变,熟食不但缩短消化食物的过程,而且火能御寒、照明、驱散山洞中的潮湿,改善居住的条件,自然也减少了疾病。当时人们利用热石取暖时,发现以石头烘烤不同的体表部位可以舒缓某些不适,另外亦发现利用骨针捶击特殊位置可舒缓某部位的痛楚,衍生出了熨法和灸法。同时这些经验也是奠定了草药、针灸治疗的基础。

    萌芽时期(春秋战国)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医的萌芽期的到来了据史料记载,周代便有了宫延医师周朝医药当比商代更为进步,但大都集中在王宫当中,而且也有制度。根据《周礼》的记载,东周时期(春秋战国以前)已存在有系统的医疗组织——宫廷医师。他们需要接受不同的科目的训练,比如疾医负责疾病治疗工作,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内科,疡医负责治疗疮伤、皮肤病、骨折或其他创伤,食医负责王宫内饮食调配,相当于现在的营养师。另外还有负责动物治疗的医师,是中国首个法定的兽医。在当时医术就已开始分门别类。

    扁鹊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在讲回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一代“神医”扁鹊,他的的行医手法是以四种中医检查步骤为基础,即观察病人舌、耳、鼻、眼、面、口及喉;听诊病人语气、咳嗽或其他身体异动;详细询问病人的发病过程;最后会替病人搭脉。早期的中医诊方法:望,闻,问,切,从此沿用一直至今。同时扁鹊还是中医史上第一个用脉诊之法之人,第一个通过脉搏断病症之人,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后世司马迁曾称赞其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黄帝内经》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在战国时代,中国处于七国诸侯分割的情况。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开始应用于疾病成因方面,更是被作为当时学校的教材且记载在文献中。

    《内经》虽称是皇帝所写,其实是由数位作者经过长时间汇集而成的作品,它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由《素问》及《灵枢》两书合成,《素问》于春秋战国未期完成,而《灵枢》成书于公元2年,又在汉代(公元前206年至 公元25年)修改。《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内容非常广泛,除了医学,亦阐述道德、哲学及宗教。其主题渗透、贯穿道家思想、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各方面。

    成型时期(先秦两汉)

    这一时期名家辈出,古籍文献,也是包罗万象。

    简单介绍一下这一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名医,与文献。

    汉代名医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汉代冒出很多名医,仓公淳于意(公元前215 ~ 167年)是首位保存病人记录的医师,病例就是从这开始的;汉和帝时的太医丞郭玉及汉哀帝时的伍宏都是公元一世纪时期的名医,针灸医术高明。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张仲景又名张机 (公元150 ~ 219年),汉末时期人,博览群书,潜修道术,一时称为良医(后世称为"医圣")。写成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即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他首创以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及厥阴等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及方法。是中国最早的理论结合临床诊疗专书。之后在宋朝(公元960 ~ 1279年),此书再次被编写,并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册。

    华陀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华佗(公元141~208) 与张仲景同期,他四出游历为百姓治病,并学习当地医师们的医术。华佗精于外科手术,善用麻醉药物。华佗将「麻沸散」溶入发酵饮品中,在手术前给病人服用,这是一种麻醉剂,后来相信是大麻之类的草药,当时没有记录。除此之外,华佗更提倡体育疗法(中医称为导引病),创作"五禽之戏",模仿虎、鹿、熊、猿及鸟的动作姿态,从而达到保健强身的目标。华佗有弟子吴普、樊阿二人,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医。吴普依据华佗导引之术活到90岁,并且耳聪目明,牙齿完整。樊阿精于针刺术,将针刺方法引伸至背部及胸部应用。华佗的著作早已失去,之后由于宗教信仰及制度问题,外科手术不能进一步发展。

    《神农本草经》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神农本草经》是汉代的重要著作,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是以产生治病的本草记录,并以植物 为主。此书是后人托名"神农"之作,成书时间不详,估计约在公元前1或2世纪,是中国最早期的完整中药学文献。

    此书记录了365种中药,内容包括252种植物类,67种动物类和46种矿物类。其次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120种多属滋补养生类,没有毒性或毒性小,可长期服用,例如人参。中品药120种多属补养兼有预防作用,某些含毒性,例如当归及麻黄有时会产生毒性反应,须由医师处方用药。下品药125种,一般具有毒性,是专用于治疗的药物。例如植物类巴豆,用于通便、消水肿及去痰。

    《伤寒杂病论》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仍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发展时期(魏晋时期)

    在这一时期医药学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汉代的基础上,广泛总结经验,出现了大量的医学著作,特别是脉学、针灸学、本草学及方剂学方面。

    《针灸甲乙经》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针灸甲乙经》是一本针灸疗法的典范。由皇甫谧所撰,总结了以前各书有关针灸疗法的经验,是最早及最完整的针灸疗法参考文献。此书论述经穴,包括有关中医解剖、生理并深入描述经脉概念。另外也说明取穴部位及用针技巧,以及针灸的临床指标及应用后反应。

    脉学

    中医的内容里早已有血液及循环系统的概念,他们认为人体内有两个不同的循环系统,不同的物质在这两个系统内流动。血液从心脏泵出后,经血管灌输全身。而气是一种能量,从肺泵出后,经看不见的经络运行全身。

    王叔和

    《脉经》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王叔和(公元265 ~ 317年)是魏晋间的名医,所着的《脉经》集古代诊脉法的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此书定脉象为24种如浮、滑、沉、弱等并有简明扼要的叙述。以动脉搏动的深浅、快慢、强度、节律及脉波形态等诊断病情及考察疗效。

    方剂学

    炼丹方士

    炼丹方士被认为是早期的药剂师。由于早期道教的长生思想,炼丹术非常普遍。在方士们研究不死之药的同时,炼丹方士们取得了不同化合物或金属提炼技术, 因而制出新型药物及滋补品。

    葛洪《肘后备急方》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完成了巨著《肘后救卒方》或《肘后备急方》,是临床第一部急救手册。书中描述临床常见疾病的疗法,也包括预防策略,例如使用格离区防止传染病漫延,同时又提议利用药物预防疾病发生。 葛洪主张利用简、便、廉、验的疗法,一些方法沿用至今,如草麻黄及常山分别用于治疗哮喘及疟疾。据此书记载,当时对于一些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疟疾、天花、麻疹及霍乱等已有较清楚的认识。

    本草学

    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神农本草经集注》另一位对中国医药发展有贡献的医家是陶弘景,是南朝齐、梁间的著名药物学家,他校订《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共记录730种药物,除了增加对每种药物的说明外,还将药物分做玉石、草本、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成为后期中医药分类的标准。这本书是直至公元7世纪中期的主要医药文献。陶弘景亦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改篇,撰成《肘后百一方》。

    当时的炼丹方士及医师都是将手写的医学记录互相传阅,更有人雕刻在寺庙的石壁上以方便参考。例如在河南省洛阳附近的龙门佛窟里,发现了一批公元6世纪未期的医学文献,在佛窟墙壁上发现约100篇医方,其中一篇是记载先前提到的葛洪以常山治疗疟疾的方法。

    魏晋时期只是中医发展的一个开始,在魏晋以后一直到我们的今天,中医药产业一直都在发展,本来以为介绍中医的历一篇就可以概括,小编删减了很多东西,却还是不得,由衷感叹,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悠远,魏晋时期以后的介绍在下一篇文章介绍中出现。

    以上信息为小编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或与历史相违背,望大家指出,小编改进,不胜感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晋医匠解读中医历史(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rd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