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朋朋精选
《设计心理学(套装全四册)》作者: 唐纳德·A·诺曼

《设计心理学(套装全四册)》作者: 唐纳德·A·诺曼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19-04-15 23:28 被阅读3次

    套装书目:

    《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

    《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

    《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

    分册简介:

    《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

      如果在旅馆里弄不清楚怎么开水龙头,或者面对不熟悉的炉灶或电灯开关时,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手足无措。唐纳德A诺曼大胆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虽然拙劣的设计俯拾即是,但是设计出易于理解、方便使用、令人愉悦的产品并不困难。《设计心理学》增订版对好设计具有强大的作用,不断提醒我们为什么有些产品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有一些产品却让用户非常受挫。

      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增订版里,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导入到设计之中。不仅着重于反思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用户带来的困扰,更着重于解决问题,用这些基本原则帮助设计师找到真正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一方面诺曼博士从多个角度分析,更新了大量的案例提醒设计师关注,并找到人们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诺曼也试图将大众转变为优秀的观察者,不仅能观察到糟糕的设计,也慢慢学会欣赏优秀的设计。将优秀的设计原则与优秀的观察能力结合起来是非常强大的工具。

      在《设计心理学》增订版里,诺曼博士增添了超过一半的内容,每章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和补充。特别是增加了两个全新的章节,即第六章“设计思维”和第七章“在商业世界里的设计”。在这两个章节里,诺曼博士从两个角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诺曼法则、设计面临的挑战、颠覆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优劣以及设计的未来。诺曼还在个人主页开设了Mooc课程,邀请业内专家逐章讲解本书内容。

    《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

      在本书中,诺曼博士探讨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复杂,而不是简单,而设计促成了复杂生活的实现。作者以清晰而又轻松的行文,为读者讲解了为什么我们渴望的不是简单。当物品的设计是可以被理解的、易于管理的、令人愉悦的,在适度的情况下,在适合的时间里,我们渴望的是复杂。实际上,通过基于良好沟通的设计,复杂可以被管理近而生产出实用的产品,形成理想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诺曼博士告诉我们,只有我们着眼于自然中的、现实中的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整个人类活动的全景,才能观察到在真实、自然环境中做实际工作的真实的人。最终,《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是一个人的宣言,即希望通过设计获得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

      为了解释情感因素在设计领域扮演的角色,本书详细探讨情感元素的三个不同层面:包含本能的( 产品的外观式样与质感)、行为的( 产品的功能)和反思的( 个人的感受与想法),并提出因应不同层面的设计原则;对目前越来越重视客制化与互动设计的服务产业来说,情感设计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诺曼博士的畅销书《设计心理学1 :日常的设计》中说明了:为什么生活用品不应该让人困惑、恼怒,还有沮丧;《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也必须迷人、赏心悦目,以及充满乐趣。

    《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

      本书是唐纳德·A·诺曼继《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设计心理学2 :与复杂共处》和《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书讲述了未来的产品设计,重点在于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书中对未来产品设计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和指导原则。从“话唠”GPS系统到“坏脾气”的冰箱,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大胆预测了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未来产品设计的六大法则。本书可以启发到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设计,并揭示了在未来设计中设计师应该坚持的方向和原则。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领域的设计师阅读,同样也适合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有兴趣了解的非专业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唐纳德• A • 诺曼_ D o n a l d A . N o r m a n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影响力设计师之一。他兼具教授、企业高级主管与顾问、主讲人、书籍和专栏作者等身份,有着工程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背景,将多种学科的知识引入到设计领域,对我们重新理解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作用,精准把握并实践以人为本的设计有着重要的贡献。

    诺曼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应用先驱,也是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心理学会(APA)、认知科学学会会员,并于2006年获颁富兰克林奖章( Benjamin Franklin Medal)。

    诺曼博士的著作包括《设计心理学1 :日常的设计》《设计心理学2 :与复杂共处》《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和《设计心理学4 :未来设计》等。

    精彩书评:

    壹:

      1、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设计”不仅仅只是为了让一个东西好看、猎奇、新奇就可以了,而更多要考虑人性化的东西,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性化、易于使用和理解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人为地给人使用增加难度。

            2、原来世界上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大大小小的东西都具有设计的成分,而且涉及非常广泛。

            3、而且,如果你不会使用一个东西,可能并不是你的错,而是设计人员的问题,不论它这个东西如何高大上。

            4、所以不必要为了不懂一个物而去否定和怀疑自己,去学习就可以了。毕竟这东西的问题还真不是由于你自己的问题。

            5、本书的编写和叙述方式还真的很不错,语言非常平实,举的例子也非常生活化、典型,可以很容易让读者明白作者想要说明的目的以及支撑的理由,给出的解决方式也很好呀。大道至简。比起那些只会堆砌理论的人不知道要高多少个档次(没错我说的就是某些教科书)!

          6、感谢这本书刷新我的观念,给予我有关于设计上更深刻的认识。

    贰:

    技术的进步增加了产品的功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趣味和便利,同时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

    如果再遭遇一些“反人类”的奇葩设计,无疑会极大地增添人们的挫败感,让人怀疑自己的智商。

    哦!不不,请不要妄自菲薄!唐纳德·A·诺曼告诉你,这不是智商问题,这是产品设计的问题。

    技术进步带来的矛盾不应当作为拙劣设计的借口。

    增添产品的功能的确会增加控制器的数目,使操作方法复杂化。

    但是,优秀设计的原则可以处理这类问题。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每天接触和使用到的人工制品品类繁多。

    《世界物品图解大词典》一书中有1500多幅图和照片,描绘了2.3万件物品或物品部件。

    据研究视觉的心理学家欧文·比德曼估计“一个成年人可能要接触3万件不同的物品”。

    3万件是什么概念?

    假设一个人只需花一分钟来学习使用一件日用品,那么学习使用3万件物品则要花去3万分钟,即500个小时。

    如果一周工作40个小时,总共工作12.5周,将近3个月。

    面对这样的事实,人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不要沮丧。如果在使用物品的时候遇到麻烦,那多半不是你的问题,而是设计出了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再来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品,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除了不要盲目自责和注意观察之外,要想在这个充满人类设计的世界中生存,最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并掌握人类使用产品的底层逻辑。

    这样一来,你非但可以避开奇葩产品的雷,甚至还可能创造新的品类,发现新的商机呢!

    决定人们使用产品的要素也无非内外两方面,从内部来讲是人类的认知和思维特点,从外部来看则是物品外观提供的信息和产品的设计逻辑。

    涉及的认知特点中最重要的,一是概念模型,二是预设用途,三是因果关系。

    良好的概念模型是产品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没有之一。

    因为,人脑是一个设计精妙,用于理解外部世界的器官:只需要提供一丝线索,便会立即开始工作,对外部世界进行解释和理解。

    人脑非常擅长对世界作出解释,人类通过解释认知世界,把一些碎片通过脑补用一定的逻辑串成一个个故事。

    这是一个绝妙的理解器官,我们总是在试图理解周围的一切。

    有人说人类“最擅长找借口”或者“最容易陷入认知偏好”,其中很重要的根源就在于此。

    甚至人类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形成,也与这个特点有关。

    一旦无法理解,人们就会抓狂,严重的时候还会宕机。

    在一些变化无常、毫无规律的物品面前,我们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地寻找和学习它的使用方法。

    更糟糕的是,我们一旦不明白,就非常容易出错。

    要想明白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我们必须知道该物品工作原理的概念模型。

    一个好的概念模型可以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各种物品;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预测操作行为效果的依据。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概念模型,我们在操作时就只能盲目地死记硬背,照别人说的去做,无法真正明白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做的结果如何,以及万一出了差错应该怎样处理。

    当一切运转正常时,我们还能对付。

    但是,一旦发生故障或是遇到新情况,就很容易出错甚至造成悲剧。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其概念模型有两头,一头是设计人员的设计模型,另一头是用户使用过程中与产品交互的用户模型。

    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个渠道。

    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只能自己创造,很容易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导致出错。

    预设用途作为物品外观提供的信息,决定了人们对某一用品的“第一印象”。

    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形成了一些比较基础的常识。

    这些常识与我们的情绪、行为和认知紧密关联,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基因之中。

    再加上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经验,组成了我们对每一种物质用途的预设概念。

    玻璃是透明的,能被砸碎;

    木材通常坚硬、不透明,可用于支撑或雕刻;

    平坦、透气的表面上可以写些东西;

    旋钮是用来转的;

    狭长的方孔是用来插东西的;

    球是用来抛掷或上下弹跳的;

    ……

    预设用途为用户提供了操作上的明显线索。

    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就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预设用途是指物品被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其实际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决定物品可以用来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

    第三,人们在使用日常物品时,因果关系也在起重要作用。

    一种状况紧接在一个动作后发生,人们就会认为这个动作是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例如,如果动一下计算机键盘,计算机紧接着就出现了故障,你会很容易认为是你把计算机搞坏了,即使这两件事不过是巧合而已。

    对因果关系的错误推导是众多迷信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们使用电脑或家用电器时的一些奇怪行为,大多是由一些错误巧合引起的。

    当一个动作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你会下结论说这个动作没有起到作用。

    于是,你会进行重复操作,希望能够有效果。

    有些早期的计算机文字处理器不显示操作结果,结果使用户不断重复键入指令,造成很多麻烦。

    因此,正是设计上的问题导致人们形成了错误的因果观念。

    以上就是我认为人类使用产品最常见的三种底层认知逻辑。

    现在再回来看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奇葩设计,你是不是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信息呢?

    找出源头,才能改进。你身边都有哪些奇葩设计呢?

    叁:

    永远不要解决客户要求你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因为客户通常只是对症状做出反应,儿设计师的首要工作,经常也是整个任务重最难的部分,就是发现潜在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问题是真正需要解决的。我们称此为“寻找问题根源”。

    (对体验进行设计)这种模范服务是不能装模作样的:工作人员必须信仰它。这意味着,必须对职员的需求给予和对客户需求一样的中式。工作人员得到很好的对待,得到持续的考察,互相帮助的意识得到加强,在需要协助客人时能够独立采取行动的能力会让他们每个人都会为在那里工作而感到自豪。如果工作人员都受过移情作用的训练,并为客人提供愉快的体验,他们最终将因他们的工作成果而相当愉悦。

    数据占据了主导地位。科学家测量他们可以测量的东西,然后宣布那些剩下的部分不重要。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定性的,但我们仍然执着于数据衡量和记录。

    服务节缺乏标准的情况反映了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管理者经常把服务当成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注重对服务和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对员工的培训。第二,在现代痴迷于数据的管理文化中,被强调的重点是降低成本和提高任何可以测量的性能和效率。但服务面对的是人,这其中可以测量的通常是持续的时间和操作的数量,而不是客户或员工的满意度。

    在通过测量队效率的追求中,我们不应忘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智慧,他说过:“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并且,不是所有能计算的事物都有价值。”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公众号搜索:pengdiary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设计心理学(套装全四册)》作者: 唐纳德·A·诺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sm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