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男人与女人的合作
定居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碑。从此,人们有了家,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生存载体,也构建了家这个最基础的文明单元。家,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是人们躲避风雨的温馨港湾。家,成了生活的根。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过上了踏实的日子。尽管天公也有不作美的时候,总会由于风霜雨雪而带来一些灾害,但总的来说,靠天吃饭比居无定所的日子好过得多。天道酬勤,只要勤劳能干,就会丰衣足食。天公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
家,这个汉字,上边是房子,下边是猪,猪代表财富,是丰衣足食的象征。家在中国人的眼里,就是遮风挡雨,吃得饱睡的香的安乐窝。汉语里的安家一词,是屋檐下有了女人。有了女人才是个完整的家,这是中国人对家的独到理解。这种理解反映了农耕文明重视合作的基本特征。定居树立了人类社会特有的合作精神,使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男人和女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共生关系。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就是家庭。
人们学会了种植,改变了食谱,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五谷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食物的稳定来源问题解决了,但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难题,就是把生米变成熟饭的问题,这在文明早期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烧火做饭上。如果一个人既要在田野里耕作,又要自己做饭,就会顾此失彼,忙的手忙脚乱。粮食不能直接食用的特性把吃饭的问题分成了两个环节,一个是粮食生产,在田野中劳作,一个是粮食加工,在家烧火做饭。这两个环节在空间上是分离的,一个人很难同时完成,寻求合作便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为男人和女人建立稳定的家庭创造了条件。种地需要强壮的体力,男人的体力更强,更适合从事农业劳动。女人在家织布做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内部分工,这种彼此扬长避短的合作,优势互补,实现了双方互利共赢,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最优均衡。家庭的出现还为养育后代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文明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男人耕作,女人织布,一头老牛、一架织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有了吃,有了穿,夫妻恩爱,儿女成双,家就是一个小天地,没有人来骚扰,也不会干涉别人,日子虽然过得平淡、清苦,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天仙配》里董永和七仙女在人间活的连天上的神仙都羡慕。这是古人心中的理想境界。正如老子所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令人向往,古往今来,一直是诗人心目中梦想的天堂。由此涌现出了诸多描绘农桑、讴歌理想的篇章把文明带上的各种文化装点得绚烂多彩。古代中国人向往的是有一个五口百亩之家。这是一个门槛不算太高的理想,是一个标准的小康农家的真实写照。五口之家是说一对夫妻养育三个孩子,这既是这对夫妻所能承受的抚养负担,也能保证一个家庭得以延续繁衍。这个规模的家庭人口。生活水平最高。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的百亩则是保证一个家庭自给自足所需要占用的土地资源。农业诞生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产量都很低,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只能依靠广种薄收。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经常遭受自然灾害,耕种的土地必须要超出实际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各种灾害,始终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在任何时代,五口百亩之家的生活水平都是农户过上富足日子的理想。然而,农民们的实际生活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