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的学习,这一周我们就要结束了。通过与各位伙伴共同研读张居正先生的注解,以及这一周整体的解读和把握,路平会感觉思路清晰了好多,梁惠王、襄王、齐宣王的形象似乎都站在面前,孟子高大威武的形象更是如此。
经典是不能离开人的生活的,离不开一个人的生命世界,如何让经典不只变成“我读过了几遍”“我曾经读过”或者“挂在口头上的博学的炫耀”,而直入人心,触动生命中的隐微地带而产生感动,从而引发观念上的改变,思想上变革,使一个人实现由普通人向有担当的士人的转变,是路平最近以来一直思考和困惑的问题。这种困惑藉由张辰老师的一次授课恍然有些明白。
解读经典,要展开经典与人的心灵的对话,《梁惠王上》里一共讲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五个故事,梁襄王一个,齐宣王一个,无论别人问的是什么问题,孟子最后的主张都是实行仁政,从而实现王道。那孟子为什么要提出这种主张呢?王道思想最受益的是底层老百姓呀,常想,自己如果是战国时一个底层的老百姓,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当一个人为了你不再受苦而四处奔走,那是会受感动的。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止善。孟子是一个明明德的人,他的亲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个是希图一些君王明明德。一个明德的君王受益的人更多,所以他奔走相告。虽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对孟子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损失的难道不是君王们自己的江山和人民吗?
展开经典与心灵的对话,就是要问一下自己的心灵,古圣先贤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当孟子老先生站在我们面前,我们是是否愿意聆听他的教诲,来按照他的教导去做。
孟子是子思的学生,承继儒家思想的正统,在齐宣王那一节里,孟子引导宣王发现自己的“仁”心并将此推及到百姓身上。如何找到自己身上的那颗“仁”心呢?《大学》里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有路径的,不只是挂在嘴上。路平心心念念希冀大家可以走上一条修身明德之路,所以下手的一些静坐存养的工夫,请大家务必跟随老师的引领。
经典是鲜活的,如果我们可以用身体来体证她的内涵,“仁”“义”“道”“德”就蕴含着实在的意义,而不再是一些空洞的词语。我们就在真实地实践着经典,传承着文化。又因为我们这些最基层的最普通人的热爱,经典就不在是学者们的专利,成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精神家园。因由我们的热爱,会逐渐汇聚起一股磅礴的力量,在对中华文化重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浪潮中,我们是其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也足够了。
写于己百之孟子解读进阶群《梁惠王上》结束之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