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立冬,翻开余世存的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这是我择时常翻的一本书,尤其在每个节气到来的这一天。
我常常想,古人的智慧产生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眼中的天地田野河流山川,是不是更质朴而纯粹。
看不到今年的黄灿灿的麦浪麦谷了,叶子酒醉一样的红,映衬湛蓝清远的天。蝉鸣消失了,但还会有鸽哨的声音传来。
有多少人被困在室内,居于一隅,辜负着门外的三季。
一世繁华落尽,秋水深处泊舟。
江山无边寂寥,岁月几度闲愁
太阳走到黄经的某一刻度,就会发生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太阳与地球互动关系的冷暖,也影响到人情、世态。
立冬是四时八节的大八节之一,一般时间在阳历11月7日~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度。
这是这是有特殊意义的时间。
冬的本意是终结,是先民系绳记事的绳结,代指冬的形象。
天文学上也把“立冬 ”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我国地区差异大在立冬节气上也有表现: 北方大地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怡人;华北地区出现初雪了,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都能见着。
一句话,南方还是艳阳高照,最北地已开始寒风飘雪。可能在同一天。
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冷空气开始在大地上肆虐。立冬期间的冷空气,不是把山区的红叶一扫而光,就是把城里的树也吹成光杆,让人们有一种一下子进入冬天的感觉。人文领域的节日“ 光棍节 ” 即在立冬后三四天。立冬,意味着阴阳不交、天地不通,上下不通,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更加少了。
立冬的大地,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传统文化中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不仅能身体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像古训有“秋冬养阴,无扰乎阳”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有意思的事,尽管冬天如此重要,但在先秦中国词汇里,冬字很少出现在王公贵族的语境里,在王公大人那里,春、秋、乃至 “夏” 字是比较普遍的。
冬字似乎属于平民大众。《诗经》中的冬天是民间的: “ 雨雪瀌瀌 ,见晛曰消 ”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阳。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千载以下,我们读这些诗句,仍不免脊背生凉,而又能感受到民众在冬天热烈健旺的生命力。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稚入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 “雉入大水为蜃” 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这三类物候中,冰在古人心中有特殊的意义。 冰的出现,意味着天寒地冻不远,季节冻土可以杀死有害的病虫菌,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益处。
对古人来说,如果立冬时的水面不开始结冰,就表示阴气不足;如果地面不开始封冻,那就是灾祸的征兆;如果野鸡没有消失而大蛤没有出现,社会上就会出现很多淫荡的女人。 这些如果中,大概最后一个如果是最无厘头的。
对敏感的诗人来说,立冬是值得观察、沉思的。有意思的是,跟现代文人在立冬面前几乎交下的白卷相比,古人的感悟太丰富了。
唐人李白有诗“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宋人方回有诗: “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明人王稚登有诗: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宋人仇远在立冬日写诗:“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现代中国的大诗人穆旦也贡献了他的杰作: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2022-11-7 /微头条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