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当个作家,只是我现在缺少一些社会阅历和人脉。
我想创业,只是我现在还没准备好。
我想拍个电影,只是我现在还缺乏庞大的资金和影视圈好友去帮我。
我想……,只是我现在还缺少……
感觉别人家有的东西那么多,而且就是比我的好呢?
我想先好好计划一切,计划好了我就开始了。
在我们观念里会觉得,我想做某件事,只是因为我缺少了一些东西,而没有去做。有人可曾发现过,我们总是会高估获取资源的重要性,但同时又会在很大程度上低估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能力。
如果你有以上的困惑,那建议你可以好好看下由美国斯科特·索南沙因著《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可能》,仝琳译的这本书。这本书很好的诠释了一个规则:一切东西都是相对的,一个东西越是好测量,那么就越容易拿来被比较,人们总是眼红别人所拥有的资源,而从不会欣赏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这种追逐导致了一种依赖资源不断涌入的生活方式,而完全抹杀了更好地利用自己手中资源的可能性。
更搞笑的是其实拥有更多资源不等于取得更好的结果,而是更好的利用资源才等于获得更好的结果,所以一味地追逐过多是一种错误,书中倡导我们要去延展。
第一:非常规地利用好已有资源去延展,资源少反而更能激发创新
第二:走出圈子,拥抱局外人思维
第三:计划再完美,也不如你先动起来
第四:利用积极预言的力量,把握自我期望
就像现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压力大,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知识焦虑,由早期是大家至少关注二三十个微信公众号学习到现在每个人开始去购买各种知识付费产品,线上线下忙不停,似乎报了某门课程,见过很多大咖,自己获得了很多资源,好像自己就会小无相功似的就学会大咖的绝学。
而事实的真相就是拥有了资源我们不去用,那也是徒劳。
书中用了一个志向远大的电影制作人,通过自己去参加药物研究实验,作为报酬,他能挣到拍电影的钱,他没有像往常大片电影拍摄流程(昂贵演员、庞大摄影团队、精致的摄影棚)那样去做,因为他没有。所以他把自己拥有的东西都给罗列出来,并没有按照剧本一步一步来,而是有什么就用什么。
除了他自己没有在电影中出演角色,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最终实现了电影梦,并获得了比较大的反响。在局限中往往更能迸发创新。
以致他最后回忆说,即使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我还是得先开始,你只有开始了,才能有想法……你得在灵感涌现之前就行动起来,不能坐等灵感迸发,然后再行动,那样你就永远行动不起来。
是时候好好整理自己现有的资源,然后先行动起来了。比如你想成为个写手,是不是可以先去弄个公众号写起来。如果你想去尝试自己创业的想法对不对,是时候自己做个MVP(最小产品模型)去验证自己的商业模式对不对。
同时,我们也不要一味地去迷信计划的重要信,确实计划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调理。也常常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缜密的计划,却忘了最终决定我们表现如何的,是我们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计划做什么。
要学会去利用自己拥有为数不多的资源,然后比周围所有人都更卖命去做。
有人又会有困惑,资源也就这么多,懂得东西,认识的人也是有限,我即使去做了也不会有什么很大的改变罢了。
书中提到我们要努力去做个局外人,也就是倡导你要走出你自己的圈子,去了解不同行业的不同学问,据调查,在解决一些“世纪难题”的事上,往往局外人会让专家相形见绌,因为如果你只懂你一个行业的知识,那你就像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而那种拥有多重背景原理的人,他看待问题的方式会更加全面。
我们要走出自己的圈子,去拥抱局外人思维。如果氢气只是氢气,氧气只是氧气,他们封闭在一个圈子里,那么永远不能产生伟大的生命之源——水。
走出圈子,不等于漫无目的的徘徊,比如今天迷上了心理学,明天又喜欢上了数学,而是要修炼自己核心圈,然后从最接近自己核心圈的范围慢慢走出去。
学会延展,还要求我们要用更加积极地思维去利用我们有限的资源,比如你每个月以前只买一桶水生活,那是否这个月可以尝试用一点水在园前种满花呢?
在同样资源下,我们要学会非常规地去不一样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身份,或是子女,或是父母,或是职员,或是义工,我们要学会把看似不可连接的事情延展起来,想法设法把不同的资源结合起来。
你如果养了一只狗,你对狗的一切其实也能让你学会很多和反思,把我们已有的资源延展到方方面面,不设限。
书中提到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些情况是真的,并且因此作出反应,这就会产生实实在在地后果,并最终改变未来。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一个人的期待是怎样的,那个人往往就是怎样的。
这种现象又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一个人设定较高的期望值,就可以提高他的表现,所以我们要学会提高自己的期望值也要提高对生活的期望值,从心理角度上让我们更加接近幸福。
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积极预言的力量,当然我们也要避免高期望的诅咒,这就要求这种期望必须是可靠地,而且期望的传达尽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表现压力,还可以先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而不是一下子突然出色,然后提升期望,实际上我们可能没能达到之前的预期。
典型的就是父母面对孩子高考,她应该相信孩子,不过也不要一味地提过高期望,给孩子造成压力,最后适得其反。
说实话,书里的一些论据有些片面,不足以证实某个观点的完全正确,所以需要辩证地去看这本书,不过还是会对总是想准备好了在开始,以及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自己比不过别人的思维者,有一定的冲击。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记住,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要学会去延展,走出自己固有的圈子和思维,去各种角度各种方面去利用好我们的资源。永远没有准备好的事,所以我们需要动起来,只有动起来才能知道自己缺乏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