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难得睡个懒觉。早晨躺在床上赖床,跟女儿聊天的时光,是最美好的时光。
今天早晨,女儿让我讲我小时候遇到过的难过的和开心的事情,我把我记忆当中印象深刻的都讲完了,她还让我讲。于是我就给她讲了一件我和她小时候的事情。
其实很简单,我就讲了一个在她四个多月的时候,我和她分别的场景。但是我并没有告诉她这个主人公是她,我只是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妈妈和一个女儿,女儿还不会说话。但是妈妈需要去外地上班。在她走的那一天,她去街上看到了一个用气球扎成的蜜蜂。就买回家给她的女儿了,她的女儿看到了特别开心,笑的咯咯的,以前从来没听到她那样开心的笑过。妈妈就这样悄悄的走了,虽然只是短暂的分开一两个月,走下楼梯的时候鼻子一酸,很想转回去再看看女儿,但是她忍住了,就这样走了。
可是没想到的是,女儿听到这里就开始伤心的哭。哭的特别难过,大概持续了半个小时。我当时真是太惊讶了,我问她,你记得吗?毕竟他当时才四个多月大。她说:我记得。
我想到那么一个小小的人儿,她那天还那么开心。她不知道的是妈妈走出门了以后,后面的很多天,她都见不到这个人了。虽然也有其他的养育者,但是这是她出生以后每天都朝夕相处的妈妈。当她发现这个事实的时候,她该多么害怕?那个熟悉的人去哪儿了?一个月后,我和她爸爸,回去看她。见到他的时候,是在一个早晨,刚起床不久,外公正在给她提尿。刚看到我们的时候,开始没什么反应,盯着我们看了很久,然后突然放声大哭。想起她那一次的哭和今天的这次哭,我突然感受到她心里是多么的伤心、害怕,和委屈。
很多父母认为,离开年幼的孩子无关紧要,因为“孩子小,什么都还不懂。”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17年,弗洛伊德就发表了《哀伤与忧郁》,他指出早期母婴分离,将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幼儿与母亲分离后,自身情绪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反抗。
见不到母亲,孩子通过哭泣、黏人、尖叫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到处寻找母亲,精神高度紧张。
☞第二个阶段是绝望。
孩子变得无精打采,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没有什么食欲,偶尔会平静地哭泣。
他此时思念母亲,但对见到母亲的期待正逐渐流失。
☞最后一个阶段是疏离。
孩子似乎接受了现实,看起来乖多了,不吵不闹,还会对人微笑,胃口也变好。
这时,孩子好像恢复了正常。
但其实,他在心底,已彻底放弃对母爱的渴求。
只有如此,他才不再痛苦。
如果伤痛已经造成,有没有办法补救呢?
有,给孩子充足的爱和自由。
但这个过程很艰难。
孩子与母亲重聚后,他会偷偷观察,不断确认,自己是否可以再次交出情感,给予信任。
当获得充分的爱,孩子会由漠然变得焦虑和烦躁,特别黏母亲,并任性发脾气,挑战母亲底线。
此时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无理取闹是在发泄内心的痛苦,发泄被抛弃的恨意。
当淤积的恨被清除,他才能再次爱。
这是一个正常的修复过程。
他需要母亲给予包容,不断告诉他爱他不再离开他,如此安全感才会得以重建。
待孩子慢慢放下戒备,就会再次接受母亲。
如若由于某些因素,我们不得不与孩子分离,请将孩子交给他熟悉的固定抚养者,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进行转移投射,并把时间控制在三个月之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如果被抛弃超过两次,他内心受到的伤害将无法弥补。
“孩子给你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和爱,不要辜负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