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市面上陆续出现了一大批包装精美的独立书店、最美书店等,与那些老旧陈腐、论斤售卖、奄奄一息的书店泾渭分明,成了文艺青年朝圣的坐标,仿佛没落的书店回光返照了。
我是一个做书的,我也逛了不少书店,但发自肺腑地讲,我并不是很喜欢逛书店,这大部分是我的工作而已。
那些装饰精致的书店是五彩斑斓的药药,它营造出一种关于书本、关于阅读的雅致。或通过看似懒散的书本摆放,或一席雕饰古朴的屏风,或简约原木的书架,如果还有氤氲水汽的一泡热茶那更妙,身临其境的人免不了要夸上一句“这才是阅读啊!”
但是我们醉心的是其中的建筑、装潢之美,还是阅读之美呢?
我们的阅读真的是要在一个极富书感的地方,捧上一杯香茗才能进行吗?反正我大部分的阅读都发生在东倒西歪的床头、沙发里,或熙熙攘攘的地铁上,或百无聊赖的候车室里。而从来没有在某个天气晴朗的周末,骑着脚踏车冲进某个书店里,焚香品茶,舒展筋骨,来一场真真切切的阅读吧!
阅读者好清静,当然这些书店粉饰得很清静。但阅读的清静往往沉寂于书本。在偌大的机场候机室里,如果你垂头低眉于书本,那也同置身于一座清庙无异。
这些书店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打折,相较网店,你需要掏出额外的20%~40%的钱币,来为你在书店获得的美妙体验买单,这一切显得那么理所当然。但即便是与书这种如此“高贵”的东西在一起,我也免不了凡夫俗子的平庸,我仍希望它能便宜再便宜一些,省下来的钱方便我购买更多。
在价格上的劣势督促着书店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吸引读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各种读者交流会、见面会。与其说这是一场思想的交流,不如说是作者与读者的应酬。如果作者有万言千语想要述诸大众,大可放在书本、文章之中;如果读者对某些书有非抒不可的赞美,大可在豆瓣写篇书评即可,真不必对着作者这个活体尽情讴歌。
而且,如我前文所说,阅读者好清静,而写作者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总是期待在书店或其他任何公共活动场所遇到心仪的作者,那么这些你书中的导师终有一日会因忙于与他的用户——我们这群读者交际而碌碌无为,如很多成名后忙于各种活动而再无佳作的作家。如果你真的爱惜一位作者,在书本中与他恋爱即可。不要剥夺了他的清静,让他在声嚣中才华枯竭而死。
那你总该去书店里看看有什么新书吧?我不知道别的阅读者如何,至少我还没有闹过书荒。关于新书的预告,网络什么时候跑慢过书店?而且除了长期关注的作者,我又何必追在新书后喘息?如果长期关注一个作者,你便会关注他推荐的作家、书单,如此循环,你只会感叹时光易逝、好书不尽,又怎么会抱怨不知道该看些什么书呢?
把书店说的如此不堪,那城市是否还需要书店呢?当然是需要的。
就像一场唯美浪漫的婚礼一样,它是一场体面的仪式,但不代表婚姻的幸福。书店也是如此,它营造出一种阅读的优雅感,粉饰着城市文明。它的存在安慰着我们,其实我们并不伧俗,看我们的城市书香四溢呢!
书店和婚礼还有一个惊人的相似,越是体面越是入不敷出,但我们对这样华贵的仪式总是充满热情。我们置身书店,暧昧的灯光透过幽朴的书架,墙上不知名的油画漠视着每一本或特意摆放、或恣意摆放的书籍,我们仔细地端详着这或大或小的书店,仿佛每一寸地方都有沉默的秘密。我们捧起一本书,然后又放下捧起另一本书,仿佛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转移。这感觉美妙极了,但是清醒一下,这叫购买体验,而不是阅读体验。这与你买衣服、买鞋是一样的,而不能因为它是一本书就格外称颂。
书店华而不实,对清幽的阅读者并无太大的裨益,但我们仍然需要书店,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富人投资开出越来越多考究的书店。即便大部分逛书店就是一场买椟还珠,可我们就是需要这种奇怪的仪式感,它提示我们,城市并不庸俗,我们并不庸俗。
曾有人说,书是城市的光。那么,书店便是那华美的灯饰。它点缀城市、粉饰文化,但请不要误以为那就是光源,真正的光源仍是那撞击你大脑的、寄居在白纸黑字后面的思想,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