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朋友圈里分成了两大派别,一类是听话读书一路晋级的“乖乖女”,一类是从小任性长大一路创业的“野小子”。
“乖乖女”的代表是我的大学舍友小A,小A一路来成绩都不错,后保研到国内前四所的大学,一路升学。
“野小子”的代表是我的死党小B,“野小子”小B大学期间就自己做生意,毕业后与朋友合伙经营一家餐厅。
他们性格差异极大,所秉承的生存逻辑也是天差地别。
“乖乖女”相信自己要加入某个强大可靠的组织,攀藤而上,节节晋升。
“野小子”相信凡事需靠自己双手,从无到有打拼出来。
但目前都事业顺遂,对生活很满足。
我问及小B成功的套路,小B只跟我讲了两件事,做事和睡觉。后又补了句,该做事时做事,该睡觉时睡觉。
该做事时做事很容易做到,只需要有严格的自律。但是该睡觉时睡觉是什么意思呢?我问小B。
小B开玩笑说就是心宽能睡,每天头一碰到枕头就无知无觉。
回想起和小A一起“睡”的四年里。不论第二天是小考或大考,面试或演讲,都没见她前一晚失眠过。
晚上该睡时就能睡着,说明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焦虑。
反应到做事上就是有底气,对结果有自信。问及失败怎么办,两个人经常跟我讲的话都是,没什么好怕的。
因为要稳赢,精髓就是不怕输,淡定制胜。
而得失心重,导致整晚失眠的另一个极端,就要提到我的另一个大学舍友小C。
如果说小A一碰枕头就睡着的睡眠达人,那小C就是集浅眠、失眠、多梦、神经衰弱于一体失眠界冠军。
不但翻滚三四个小时不能入睡,入眠后更以各种梦靥般的惊声尖叫把所有人吵醒。
要说A和B性格淡定,小C的性格就是极多变。她在接近考研期间还犹豫不决,究竟要工作还是读研。后来在学业和工作上也没太大起色,与他人关系处理不好,生活似乎有些灰暗。
如果要细究起来AB与C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这又要牵扯到他们的原生家庭。
AB性格基底里面温暖、明亮、积极特质,都传承自各自的原生家庭。小A虽然不是来自富裕家庭,但在她眼里父母都是温暖的开心果。
小A每认识一个新朋友,都会高兴地把相册里家人的照片,展示给朋友看。聊起家人趣事时,嘴角笑意都是甜的。可见她原生家庭给了她足够的温暖和关怀,对她的积极影响很大。
小B他从小就是个闯祸精,可他的父母没有用极端的方法管教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他闯祸,同时教会他负起自己的责任。
小B从小就对家有一种印象,就是自己不管在外怎么闯荡,家人永远欢迎他回家,家是他坚实的后盾。
(插图来源自插画师Zhou Fan)
02
小A和小B回忆起原生家庭的早期体验时,都感到包容、快乐、自由。
而小C的家庭则和大多数传统家庭一样,崇尚逼蛇成龙,逼鸟成凤,只是手段更极端一些。
所以小C回忆起原生家庭的早期体验时,充满匮乏、冷漠、无助的感觉。
但是不同的早期体验是怎么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差异的呢?
AB对原生家庭温暖的体验,让他们做事很稳,在早期敢去尝试多种人生可能。因为他们知道,失败了依然能被接纳。
小B在自主创业前就已尝试了不下五个职业。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就像只鲜猛的八爪鱼,把触角伸向生命可能通道的每个角落,连应急出口也没放过。
之后再根据自身的特质发展出一套生存逻辑,只适用于自己。
而反观小C,就像站在台阶边缘犹豫不决的婴儿。
从没下过台阶的她,不知道一脚下去能不能踩到底,也没有一双手牵着她,让她知道摔倒了会被扶起。
小小的一级台阶,危险系数在她面前被无限放大。
所以在她青年早期的四年里,她一直处于,想要尝试社团组织、演讲、实习 ,但一直处于踏不出第一步的状态。
她看见无数人在生命可能通道里来来往往,逐渐发展出一套自己的生存逻辑。自己却被恐惧和焦虑以及摇摆不定折磨得厉害,以至于好几年都不曾睡过一个踏实觉。
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性其实都是介于AB与小C之间,原生家庭带来的早期体验并没有温暖到完美无瑕,但也不像小C那样窒息和无力。
但我们依然有各自的匮乏感、冷漠感、无助感需要解决。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真的能靠自身的力量突破原生家庭的魔咒,给自己创造AB这样稳赢的人生结果吗?
事实是有可能的。
习得性无助大家听得多了,习得性无助的解除方法大家又知道吗?
习得性无助是讲早期的受迫害经历,会导致后期的持续性无助。也可以说早期体验破碎的人会在日后的生活里持续感觉到破碎,也会做出让生活破碎的选择。
但大家知道实验的后续进展吗?进行电击小狗实验的实验室后来淹了水,存活下来的狗,习得性无助的反应消失了。
应用在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在经历了极大的惊吓或者颠覆他原有思维的事件后,性格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03
年轻时的性格还未完全固化,而且对于成长型人格的人来说,心性还有许多发展的可能。
我早年时第一次独自出国当志愿者的经历,对我本来自卑又懦弱的性格有很大的积极改变。
后来是这么想的,看似如此艰难的任务都被我搞定,看来自己独立生存能力还是挺强的嘛。
而且之后创造了许多次国外自由行经历,让我在度过人生低潮期的时候多了许多底气。
在我看来人生的青年期总要经历大段大段看似毫无希望的黑暗期,实则是实力的积累期。
而这段黑暗期里如果拥有一份良好的心态,在做着看似毫无希望的事情时仍然很淡定,到接近中年时必定迎来厚积薄发的时候。
但许多没有好心态的人,就在黑暗期里被自己折磨出了精神疾病,或是自认无能,再无进取之心。
而在黑暗期中,给予自己最大的力量可以是自己的早期体验。
早期体验温暖、积极的人,心里有底,面对打击也不怎么在意,在打击过后恢复也快。
反观早期体验阴霾的人,在没有尝试之前就把自己吓退了,因为她的力量之源就是她的黑暗之源。
但你绝对有办法给自己创造一股积极的力量之源。
有些人的力量来源自家人,有些人是宗教,是伴侣,是早期经历。
我度过低潮时时常想起自己的一个经历,有次在马尼拉自由行,钱款用尽,班车晚点,凌晨才到站。我们还需要到几十公里开外的机场酒店。
提款也提不出,手机也快没电了。同伴慌乱得呆住,我那时却出奇地镇定叫了Grab car,安慰同伴说:“我们先上车,钱的事到了酒店再想办法。”。
车开到半路,我一直在开脑洞想着怎么弄来车费,同伴左翻右翻翻出了一堆的零钱。我还记得当时在昏暗车座里一枚一枚数着救命的零钱的场景,最后是刚刚好够车费。
这个经历之所以会给我力量,是因为我发现许多看似绝境的情况其实没那么糟。
我后来都秉承着,不管情况看起来有多糟糕,“先上车再说”,会有意想不到的解决办法出现。
人的思维总是有许多盲点,你以为前面是绝路了,其实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时你需要有一些信念,才能支撑你上车,继续走在看起来毫无希望的路上。
这些信念可能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早期体验,也可以是你后期创造出来的有力经验。这些后期的自我培养,自己创造出来的力量之源,让我发现,人生是有正向改变的可能的。
(插图来源自插画师Zhou Fa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