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595字,建议阅读时间为4分钟
早上七点开始看罗胖2016的跨年演讲《时间朋友》。当屏幕上倒计时的时候,随着滴滴答的时钟声,心里仍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动等等五味杂粮想哭的感觉。即使现在已经是2017年1月4日。我想,这就是一种仪式感。过年是一种仪式、过生日是一种仪式、婚礼是一种仪式、毕业典礼是一种仪式...它标志着一个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段的开始。
图片来自时间朋友现在我想谈谈22岁时的我认知里的“仪式”。我给它定义了两个维度,一个通往拖延,一个通往积极。
拖延的维度
2016年12月28日我终于结束了驾考,但是驾照需要几天才能寄到我家。当时心里无比兴奋,一边等车一边在心里构思我该怎样写《驾考那点事儿》来作为我微信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想着想着觉着好像驾照没到手,不够完美,没有那种仪式感的冲击。那就等我拿到它的时候再写吧。就这样等了三天,31号的下午收到了快递。可能是我的兴奋劲已经过了,打开电脑码了几行字就不知道如何写下去了,看来已经忘记了那天的构思和感慨。因为我想要一个完美的仪式感,导致了拖延,最后也就没有那篇文章了。
我想很多人会有类似的经历。比如“这个学期就这样吧,下学期我会好好努力的。”为什么不立刻马上努力起来,而要等到下学期呢?同样是需要一种仪式感。新学期来了就会努力了吗?并不一定。还有一些人会把今天能做好的事情推到明天,到了明天再继续推到后天,很有可能继续以此类推。我们把“新的一天”这种仪式感当成一剂良药,再在拖延后的一无所获中惊醒,想要找另一剂不存在的良药——后悔药。
很久以前,一个朋友发了条朋友圈大概内容是“小时候想吃一颗糖,我总想着等我长大了有很多很多的钱再买。可是长大后即使我能买十箱糖也没有小时候吃一颗糖时的快乐。”或许可以把“长大了有很多很多钱”当作一种仪式。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有的人觉得“等我退休了再去旅游”,还有的人会想“等我存够了一百万再去旅游”,“退休”跟“一百万”也是一种仪式。可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一些退休的人已经攒了各种病痛,那些有了一百万的人可能早已经忘了这件事。所以,想做一件事情,在时间、精力、财务允许的情况下,立刻行动。 你不能立马丢给领导一封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至少可以每年空出几天去其他城市走走,再不济去你所在的城市里一个没有去过的公园、一条没去过的街道或郊外小小的冒一次险。
没有哪个“仪式”能指引我们通往正确的道路。很多选择都是我们选择了再去做到正确。完美的开始什么都不是,因为完美的开始不存在。
积极的维度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些仪式来为生活增添色彩。比如跟家人一起跨年、比如跟朋友一起过生日等等。这里我只想讲一讲习惯养成的仪式。2016给我带来最大影响的习惯就是早起。因为早起我有了一群三观一致的伙伴,因为早起我开始学着支配自己的时间。习惯养成的一路上我做得并不完美,比如我有室友的时候(在朋友宿舍怕影响到其他人,就会关掉闹钟)还有就是睡得太晚,第二天很容易睡回笼觉。
习惯养成是需要仪式的,比如《小强升职记》的作者邹小强就会在培养习惯前写一个习惯培养卡片。还有一些人会在每一天的固定时间、地点列任务清单。我在养成早起习惯前期,闹钟响后我经常迷迷糊糊拿过手机打完卡,然后不知不觉又睡着了。现在我的起床仪式有三个步骤 :打开USB小灯——闻鼻通(薄荷味的一种东西)——早起群接龙落实下一步行动,这样下来早起的成功率就提高了很多,因为在灯光跟鼻通的作用下已经清醒得差不多了,也因为落实了下一步变得更有动力。因为早起,我还在逐步养成吃早餐的习惯。我以前是起床吃午餐的(ˉ· ˉ; )。
在一个不够自律的我面前,仪式有着它不同的两张脸,一面朝着积极一面朝着拖延。如果我的早起没有仪式只有闹钟,或许我会继续倒头大睡;如果我要等待“更完美的明天”或许明天后天大后天都不会写下这些话。所以在周期性的习惯养成面前或许需要一些仪式感,但是在成长和体验面前需要立刻行动,哪怕是不完美的开始。
豆豆于
2017.01.04
网友评论